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三場報告舉行

輝煌“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成就輝煌活力迸發

2015年10月10日09: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網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張賀)10月9日下午,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委在京舉辦“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三場報告,邀請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圍繞“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成就作報告。

雒樹剛在報告中指出,“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廣大文化工作者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動文化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文藝創造活力不斷迸發,優秀作品和人才不斷涌現﹔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對外及對港澳台文化交流向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發展,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十二五”時期,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報告會由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主持。在京黨政軍機關干部、中央企業負責人和首都高校師生約800人參加了報告會。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輝煌“十二五”:我國文化改革發展成就輝煌

“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三場報告10月9日在京舉行,本報記者採訪了報告人、文化部部長雒樹剛。

問:“十二五”時期中央對文化建設有哪些重大部署,文化建設取得的最顯著的成就是什麼?

答:“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大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作出部署。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文化法治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化建設作出重要講話,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大大提高了全黨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大大增強了全黨全社會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不斷鞏固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理論指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這條道路的核心,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道路的動力,就是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條道路的目的,就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問:您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發表以來文藝領域發生了哪些變化?

答: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論述了文藝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文藝工作的形勢,深刻闡述了做好文藝工作的基本原則,明確了文藝工作的任務,對文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學習總書記的講話,有六個“牢牢把握”十分重要:一要牢牢把握文藝之位,就是文藝的重要地位。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二要牢牢把握文藝之魂,就是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三要牢牢把握文藝之本,就是人民。四要牢牢把握文藝之源,就是生活。五要牢牢把握文藝之質,就是要注重藝術的質量。六要牢牢把握文藝之效,就是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講話發表一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文藝形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

一是低俗媚俗文藝作品得到遏制。“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越來越成為文藝界的共識。文藝環境趨於健康,“明規矩”走高,“潛規則”減少。

二是大批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豐富性、深入性、持續性近年少有。

三是天價片酬降溫,文藝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和平衡。

四是文藝工作者不僅注重藝術水准的提高,更關注自身高尚品德和健康情趣的養成,注重以嚴謹的職業操守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五是文藝作品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的現象開始得到扭轉。秉持“慢工出細活”“十年磨一劍”精品意識的文藝作品更多地受到關注和好評。

六是大力改革文藝評獎制度。全面清理整頓文藝評獎,取消了一批、精簡壓縮了一批,總體減少了60%以上。同時,嚴格評獎標准,規范評獎程序,嚴肅評獎紀律,杜絕不正之風。

七是大力扭轉文藝評論風氣,對各種不良藝術作品、現象、思潮敢於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於表明立場,“讓人民滿意”越來越成為文藝作品的評價標准。

八是國家對文藝創作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出台了更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定了更加有效的方針政策,採取了更有力的扶持措施。比如出台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政策,並即將出台電影產業促進法。

總體來說,“十二五”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造活力不斷迸發,創作力度明顯加大,我國文藝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

問:“十二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哪些顯著成就?

答:“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度重視。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5年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

“十二五”期間,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一個成就,是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概括起來就是“一個目標”“四個堅持”。一個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四個堅持:一是堅持正確導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先進文化,創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二是堅持政府主導。政府要制定標准、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三是堅持社會參與。要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形成政府、社會、市場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變政府“獨唱”為政府與社會“合唱”。四是堅持共建共享。特別是要改變多頭投入、重復建設的情況。

第二個成就,是初步建成了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這個網絡體系包括三大類:一類是群眾走進來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如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文化宮等,保証群眾的讀書權、鑒賞權等基本權益﹔一類是群眾坐在家裡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通過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讓農村群眾在家裡免費聽廣播、看電視﹔一類是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各級的文化館和鄉鎮(街道)文化站、村(社區)文化室。

第三個成就,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大增強。主要是通過五大工程,迅速提升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一是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現在廣播電視覆蓋率已達98%。二是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在“十二五”期間已實現鄉鄉設有文化站,全國有4萬多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三是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保証農民每個月能免費看到一場電影。全國每年為農民放映800多萬場。四是農家書屋工程,全國有60多萬個農家書屋。五是農村數字文化工程,通過互聯網將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級。

第四個成就,是公共文化服務活力進一步增強。

問:如何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答:由於文化建設底子薄、欠賬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三個不適應”:一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二是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三是與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體系還不完善、服務效能還不高、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做到三個“進一步”:一是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力度,首先把內容做優做好﹔二是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特別是要注重把文化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向特殊群體傾斜﹔三是進一步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使公共文化服務充滿活力。

問:“十二五”時期,我國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時期,我們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理清家底。我國現有不可移動文化遺產76萬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0多處﹔可移動文物4000多萬件,其中國家評定的珍貴文物有417萬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56萬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70多項。目前,我國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有48項,位居世界第二。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38項,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加快立法。目前,文化領域的法律有三部,其中有兩部是文化遺產方面的,分別是《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前者是1982年頒布的,后者是“十二五”期間2011年頒布的。這充分表明了中央對文化遺產法治建設的重視。

三是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中央財政每年投入80多億元對國保級文物進行保護。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我們重點加強了防火、防盜、防破壞。

四是千方百計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對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行免費開放,就是要吸引觀眾多到博物館去參觀,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五是追討流失海外的文物。已經有一些成功返回國內的案例,但總體來說任務還很艱巨。

問:您覺得文化產業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答:文化產業以創新創意為核心,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回報高、吸納就業廣、易與新技術對接、易與相關產業融合等特點,因此被稱為朝陽產業。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2009年9月,國務院頒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處在快速增長期。2014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39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12.1%,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9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萬億元、佔GDP2.75%,201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實現翻番,達到2.39萬億元。4年時間即翻一番,而且電影、數字出版、網絡游戲等許多文化行業是以30%以上速度增長的,可見文化產業發展之強勁。

現在,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的3.76%。7個省、市的文化產業佔到GDP的5%以上。

問:下一步將如何推動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答:下一步,要重點做好“三個結合”:一是與創新型國家戰略相結合,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解決現在文化產業規模小、水平低、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特別是要打造文化航空母艦企業。二是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相結合,讓文化產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三是與“一帶一路”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問:“十二五”期間,對外及對港澳台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顯著成就?

答:一是對外文化工作影響覆蓋全球。我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絡。“歡樂春節”“中國文化年(節)”等各種文化品牌活動遍及全球,成為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數量到“十二五”期末有望增加到25個。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95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對外廣播和電視在播出語種、播出時間和發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節目和頻道在境外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

二是圍繞“一帶一路”大力開展對外文化工作。開創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品牌活動,提升了中華文化在沿線國家的影響力,夯實了我國與沿線國家長期友好、合作共贏的民意基礎。

三是對外文化工作內涵不斷豐富與深化。中俄、中美、中歐、中阿、中非等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向更高層次發展。通過搭建深層次思想對話平台,促進了中外智庫和學界交流,一支對我友好、為我發聲的國際“中國學”隊伍正在逐漸形成。

四是對外文化貿易體系逐步建立。“十二五”期間,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更加多元豐富,民營資本開始成為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力量。

五是對港澳台文化工作日益深化。堅持以文促情、以文聚心,對港澳台的交流渠道不斷拓展,交流形式與內涵更加豐富。對台文化工作的文化和社會基礎不斷夯實,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文化成為維系兩岸同胞親情的重要紐帶。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