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則縣先遣鄉
每逢重大節日,先遣鄉群眾次杰一家都會在屋頂懸挂鮮艷的五星紅旗。記者 溫凱 攝
夏天的先遣鄉黃昏很美。
夕陽低低地挂在地平線上,將原本碧綠的草原、湛藍的湖泊、潔白的羊群染上了一層燦爛的金色,蕩著氤氳的光暈,絢爛得讓人有些睜不開眼,四周的一切仿佛變得不真實起來,如夢似幻,恍如天堂。
曾幾何時,這片今天看起來寧靜祥和、美麗多彩的土地,在上世紀50年代,當她還叫做江索果爾或扎麻芒保的時候,曾經埋葬了包括李狄三在內的63位進藏先遣連先烈。
2015年夏季的一個黃昏,我們自治區成立50周年採訪組追尋著先烈們的足跡,來到了阿裡地區改則縣先遣鄉。
蒼山似海,殘陽如血。
生命和熱血鑄就的歷史
先遣鄉的歷史,是先遣連的先烈們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
1950年8月,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一團保衛股股長李狄三,率領進藏先遣連的136名官兵從新疆於田縣出發進軍阿裡,拉開了和平解放阿裡的大幕。先遣連用了近1個月時間,翻雪山、過大坂,克服種種困難,行程600余公裡,進入阿裡改則部落境內的扎麻芒保扎營。
進駐扎麻芒保后,先遣連積極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做思想工作,幫助群眾搞生產、打土匪,並與當地地方政府達成了《五項協議》。
然而,接踵而至的高原疾病成為了先遣連最大的敵人。進駐扎麻芒保的270天裡,包括李狄三在內的63名官兵因疾病、飢餓、嚴寒、勞累先后犧牲,其中有一天甚至舉行了11次葬禮,有的戰士直接倒在了掩埋戰友后返回營地的途中。
減員近半的先遣連繼續堅守,最終與后續部隊一道,於1951年8月3日,進入阿裡噶本政府所在地噶大克,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圓滿完成了和平解放阿裡的光榮任務。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草原的風抹去了硝煙的痕跡,茂密的草掩蓋了跋涉的足印。今天我們隻能在過去先遣連駐地附近看到遺留下來的工事和壕溝,默默在心中遙想那段金戈鐵馬、千裡風雪的崢嶸歲月。
但是,歷史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先遣連每一名犧牲或者活著的指戰員。
民主改革后,為紀念先遣連,扎麻芒保一帶改名為“先遣鄉”(舊制的鄉相當於今天的行政村)﹔1999年,撤區並鄉后,建立先遣鄉,下轄6個行政村——先遣連以改變一個地方名稱的方式,被永遠地鐫刻在了歷史的長卷中。
2012年,全新修建、高近20米的先遣連紀念碑在原先遣連駐地落成,上書“進藏英雄先遣連烈士永垂不朽”,供后人瞻仰。
而在500公裡外的獅泉河烈士陵園山坡上,63名先遣連烈士的陵墓整齊排列,默默注視和守衛著今天繁榮昌盛的阿裡。
每到清明時節,陵園裡紅柳低吟,青煙裊繞。
“先遣連精神”澆筑的土地
“我們這一代人是聽著先遣連的故事長大的,小時候外出玩耍,我還曾經在草原上撿到過先遣連留下來的軍衣和棉被,”今年69歲的扎布村老人次成告訴記者,“要不是先遣連來了,也許現在我們還生活在農奴社會。”
在他的記憶裡,民主改革前,先遣鄉的老百姓放牧要給頭人交稅,每6隻羊或者1頭牛每年交1個大洋,每次交完稅,老百姓都所剩無幾。
到了自治區成立初期,盡管沒有了頭人的壓迫,但是由於地處偏僻、沿襲游牧生產方式,先遣鄉沒有一座房子、一條道路,牧民們住在破舊的帳篷裡,能混個溫飽就不錯了。加之交通不便、通訊不暢,有的牧民親戚間甚至幾年才能見上一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今的先遣鄉,已經為520戶群眾中的485戶蓋起了安居房﹔修建了6個行政村的鄉村公路300公裡,轉場道路1000公裡﹔太陽能發電覆蓋率100%﹔廣播電視村村通覆蓋率100%,通訊覆蓋率75%。全鄉擁有牧民經濟合作組織11個﹔開設了幼兒園和初小,入學率近100%﹔成功攻克了困擾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多年的“醉馬草”難題﹔6個村均配齊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牧家書屋、扶貧商店、醫務室,實施了村容村貌配套建設。2014年,全鄉人均純收入7389.81元,實現勞務創收301.87萬元,戶均增收2036元。
特別是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以“扶強扶優”、“以強帶弱”的工作格局開展扶貧工作,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創收工程優先考慮當地群眾,為絕畜戶添置牲畜,幫助困難群眾解決資金、開展培訓,使2000余名困難戶受益。
“先遣鄉是先遣連駐扎最久、事跡最悲壯的地方,也是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先遣連精神’的誕生地。因此,我們更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傳承和弘揚‘先遣連精神’,無論出現再大的困難和挑戰,也要勇於面對。”先遣鄉黨委書記李熙斌對記者如是說。
說到傳承和弘揚“先遣連精神”,扎布村黨支部書記次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典型。
1996年以前,次杰家本來有400多頭羊和牦牛,在村裡還算條件不錯的。但是那一年家裡的牲畜誤食了醉馬草,全部死了。他又拿出全部積蓄買了100多頭牛羊,誰知道沒過多久再次由於誤食醉馬草死得一頭不剩,成了絕畜戶。
如此橫禍並沒有擊垮次杰。他先是積極外出務工,足跡踏遍了改則縣所有鄉鎮,后來又做起了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生意。2009年,次杰摘掉了“貧困戶”帽子,2014年,全家收入超過5萬元,次杰還帶領村裡群眾成立了牧民施工隊。
現在,次杰家裡又有了200多頭牛羊,昔日牛羊滿圈的景象再度回到了這個飽經磨難的家庭,而且國家給當地群眾的每一頭牲畜都購買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再也不用擔心出現牲畜一死全家斷糧的困境了。
“先遣連戰士為了解放我們,連犧牲都不怕,我家遇到困難、吃點苦頭不算什麼,隻要勤奮努力,日子就會好起來。”回顧往昔,次杰說道。
在“先遣連精神”澆筑的土地上,這裡的人民也是如此堅毅。
草原深處綻放的青春
先遣鄉位於改則縣西北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距離縣城140公裡,海拔4560米,是改則縣有名的距離縣城最遠、條件最艱苦的“北部三鄉”之一。
惡劣的環境阻擋不了追夢人的腳步。近年來,一大批優秀青年干部懷揣著建設草原的夢想,追尋著先烈們的足跡,從各地來到先遣鄉,扎根下來,為草原更加美好的明天付出心血,揮洒汗水,綻放青春。
今年24歲的米久多吉來自阿裡地區普蘭縣。去年7月來到先遣鄉后,他一直從事草補方面的工作,全鄉520戶群眾每戶人家他至少去過兩趟,最遠的一戶從鄉政府出發要走300公裡。一年來,他沒回過一次老家,每個月隻能去一次縣城,洗澡、理發。不過他從不覺得這樣的工作和生活有什麼艱苦的地方,因為他的身邊有鄉文化干事、女朋友次仁拉姆的陪伴。
“我們倆是高中同學,一直感情很好,大學畢業后決定到先遣鄉來,為建設阿裡做一點事情,”這個大男孩有些腼腆地說,“其實,隻要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著喜歡的工作,無論走到哪裡,都是自己的家。”
26歲的普珍來自山南地區貢嘎縣,2012年參加工作,是扎布村的大學生村官。現在工作生活一切都好,她也學會了當地的語言,能夠與當地群眾溝通交流了,就是有些惦記遠在昌都的丈夫。從昌都到阿裡,2000多公裡的距離是兩人目前無法逾越的難題,電話成了溝通的主要方式,每天固定打1個小時以上,每個月話費至少500元。她說自己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想要個孩子。
24歲的農牧干事索朗卓嘎來自拉薩市尼木縣,去年8月,父親和舅舅開車1000多公裡,把她從拉薩送到了改則縣城。分別時,她和父親都流下了淚水,舅舅則坐在車裡裝作沒看見。如今,來自農區的她在哭鼻子中學會了生爐子,父親多次勸她回拉薩,倔強的索朗卓嘎卻不答應,決心一定要在先遣鄉做出一番成績。遺憾的是,來到先遣鄉8個月后,她和遠在山南的男朋友分手了,至今單身。
“我現在不想談戀愛,隻想好好工作,學到真本事。”索朗卓嘎認真地說。
“她眼光可高了,一般的男孩子根本看不上。”一旁的普珍樂呵呵地補充道。
“討厭,這種話就別在記者面前說了。”索朗卓嘎又羞又氣地捶打普珍。
大家都樂了,女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如草原的風,吹拂著每一個人的心田,說不出的舒暢與愜意。
不知先烈們泉下有知,是否也會感到欣慰呢?(記者 溫凱 益西加措 毛娜 張黎黎)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