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
分享

天南地北新疆人:我從新疆來

2015年09月14日07: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上至下依次為瑪麗亞、田新民、沙力、阿依布拉克、李志俊。
  資料照片

編者按: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國各地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走上了發展進步、繁榮昌盛的康庄大道,天山南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改革開放發展進程,許多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新疆人,承載著心中的夢想,奮斗在祖國不同地域、不同崗位上。本報今日推出“天南地北新疆人”專欄,講述他們的故事,展現他們的風採,見証時代的變遷,反映社會的進步。

中南民族大學教師瑪麗亞

有她的地方,就有笑聲

記者 付 文

無論寒暑假,中南民族大學教師瑪麗亞總是提前返校,今年也不例外。“學校也是我的家,早一點回來,就有更多時間准備工作。”瑪麗亞全名瑪日耶姆古麗·吾布力喀斯木,來自新疆喀什疏勒。現在的她回想起自己剛剛考上大學的樣子,還是充滿了激動。

2007年,瑪麗亞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中南民族大學。初入大學的新奇過后,飲食、風俗等各種不適應讓初到內地的瑪麗亞有些無所適從。“當時就天天在宿舍裡哭,又不敢跟媽媽說,隻能一個人憋著。”瑪麗亞說,“哭了一周多,覺得這麼下去也不是辦法,困難再大,也得去面對。”

那個夏夜,她從宿舍走出來,“看到排練室有人在跳舞,我就傻愣愣地走進去問我能不能加入。”瑪麗亞說,在舞蹈隊隊友的幫助關心下,原本就性格開朗的她,很快融入了大學生活。

大三時,瑪麗亞當選校學生會主席。為了讓各族學生充分發揮特長,她組織策劃了眾多校園文化活動。“特別是民族舞蹈大賽,不僅為各族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藝的機會,讓同學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讓大家在比賽過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瑪麗亞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做了輔導員,與各民族學生打交道的機會就更多了。“瑪麗亞老師最懂我!”來自伊犁的古麗孜亞說,“她經常到我們宿舍跟我們談天說地,有她在,我覺得好安心、好踏實。其實瑪麗亞不僅是一個老師,更像是一個大姐姐。”

“我是一名維吾爾族老師,但我不僅僅是新疆籍學生的輔導員,也是所有學生的輔導員。”瑪麗亞說。對此,來自雲南曲靖的彝族學生何岸倫深有體會。“剛入學軍訓的時候,瑪麗亞老師和我們一起站在大太陽底下,全程陪著我們。同學們考試退步還是進步,她都門兒清。”

“瑪麗亞老師特別有激情,常常到了深夜還在工作﹔她帶過的學生干部,都很能干,讓我們羨慕。隻要有瑪麗亞的地方,就有笑聲。”她的同事姜秋菊老師告訴記者。

“瑪麗亞老師第一次到我們宿舍的時候,我們都特別嚴肅,坐得很板正,生怕說錯了話。但后來,我們才發現她其實也是一個女漢子,我們也會跟她聊愛情、聊穿衣打扮。”正在上大二的蘇比努爾說,瑪麗亞總是耐心、認真地和學生溝通、交流,“這一點,讓我覺得心裡特別暖”。

2010年夏天,武漢東湖中學迎來了第一批新疆籍學生。孩子們當中,有的不適應這裡的高中教學和生活節奏,瑪麗亞陪他們一起上課,利用課余時間教這些孩子說普通話,一對一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回到學校,瑪麗亞又聯系了學校志願者協會,將東湖中學納入到中南民族大學“伴飛”志願服務項目中,定期幫扶。由此,這群新疆班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開始轉變。

從學校“民族團結標兵”到“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再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這些年瑪麗亞獲得了很多榮譽。但在她看來,更珍貴的是在這些經歷中收獲了友誼和感動。

眼下,瑪麗亞正在為“好巴郎”民族團結工作室忙碌著。這個工作室面向邊疆和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瑪麗亞說,“我們民族雖然不同,但都一樣是中國人,我希望能為民族團結盡自己一份力。”

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沙力

大山裡飛出的雄鷹

記者 孫小靜

“大家都叫我沙力。”眼前的小伙子濃眉大眼、皮膚白皙,說起話來,神採飛揚。而他的工作,幾乎都是與數據打交道。

沙力塔那提·包拉提,哈薩克族,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總體氣動部性能室設計主管、共青團全國十七大代表。這個從新疆山裡飛出的雄鷹,命運與我國ARJ21—700飛機緊密相連,共同翱翔於雲霄之上。

起 飛

1987年8月,沙力出生於新疆奎屯市,“在克拉瑪依后山,新疆有色集團金礦所在地。”雖然父母是有色集團的職工,但小沙力不折不扣是個“山裡的孩子”。

沙力高中畢業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4年后又成為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專業研究生。2011年畢業,沙力來到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

工作兩個月,得知位於西安閻良的ARJ21—700試飛基地缺人,沙力主動提出到那兒去。因為人手不足,從一開始新手沙力就被壓了擔子,通常隻有老員工才能勝任的起飛性能構型評估報告交到了他的手中。沙力整天泡在外文資料以及數據堆裡,每天隻睡兩三個小時,兩個星期后,報告交了出來,一炮打響,不僅獲得了領導的贊賞,還成為此后相應報告的模板。

很快,沙力開始負責起飛、最大可用速率抬前輪等試飛科目,參與試飛數據處理。“飛機絕大部分事故都是在起飛、著陸時發生,因此這些試飛數據的處理至關重要。”沙力表示。

考 驗

在ARJ21—700試飛過程中,沙力主動充當“移動秤砣”的事跡一直為大家稱道。

2012年9月,ARJ21—700要做失速試飛。失速飛行存在機毀人亡的危險。作為科研人員,沙力隻要取得試飛數據就行,不必上機。但是,為了盡早獲得試飛數據進行研究,沙力和同事主動要求上機當“秤砣”。

失速飛行時,飛機一下子掉了下去,心整個提到了嗓子眼,胃裡翻江倒海。“最厲害的一次,一下子掉了1000米,我看著眼前的水杯飄上了半空,要不是系著安全帶,我大概也和杯子一樣。”不僅如此,飛機通常是失速和加速來回交替試驗,一個架次內,來回交替40次以上,對人的生理挑戰極大,沙力體能好,而他的伙伴吐得臉都發青了,試飛結束,被沙力扶著走下舷艙。

每天飛兩三架次,每次3小時,整整飛了七八十小時。他的同事后來身體實在撐不住,不得不中途換人,沙力雖然每次頭昏腦漲、臉色發白,但堅持飛到了最后。獲得的數據,還要連夜處理,為了最大限度集中注意力,他一周內喝掉了十幾瓶咖啡,人也變得有點虛胖。

“不過,這個過程很珍貴,不僅獲得了失速的重要數據,也讓我在研究這些數據時有切身感受,從而會對飛機研發有更人性化的考慮。”沙力說道。

加 速

在西安閻良待了兩年,2013年,沙力回到了上海,主要負責ARJ21—700性能試飛科目。“性能就是數據,試飛得到的數據作為基准,可以擴展到各種機場、各種情況進行導航參數設置,確保飛機飛行安全。”沙力表示。

這個過程充滿挑戰。

“比如我們負責的最后一個科目——最大剎車能量,就是為了解決起飛發生故障、必須臨時剎車的緊急情況。”沙力說,“這種情況危險性大,通常容易引起爆胎、方向失控、側翻甚至爆炸等后果。為此,我們預估了十七八種失敗的可能性,與兄弟部門一起,不斷商討,一一予以破解。”

由於我國現代化的飛機研發幾乎沒有前車之鑒,所有的研究均無現成文本,必須參考國際資料,因此,沙力和他的團隊每做完一個科目,就為后人創造了一個規范。

如今他相對沒有那麼忙了,沙力又給自己加壓,自學經濟學和心理學,“我的夢想是當總設計師,所以要對飛機研發有經濟統籌的概念,並設計出更人性化、舒適度更高的飛機。”

上海交大教授田新民

隻要堅持,自有收獲

記者 姜泓冰

雖然有個漢族名字,雖然已在上海學習、工作了30年,雖然溫文爾雅、思維縝密無不顯露學者的氣質修為,但細看田新民,還是一個新疆人。這位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留著平頂短發,一副北方漢子典型的方正臉架和哈薩克族常有的粗眉朗目,普通話裡雜糅著一些新疆腔和上海味,講起自己來很是粗線條,說起如何做好民族團結,卻是句句懇切。

“我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國家民族政策的關懷,也得到了學校、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幫助。”30年前,哈薩克族青年田新民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從西部邊陲到東部沿海,他從氣候、生活、語言和學習都不適應到成為優秀的學生骨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的種子,也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開花。

本科畢業留校,田新民的第一個崗位就是擔任管理學院基礎部分團委書記和新疆班班主任,一帶就是6屆學生。他到新疆招生,一個個走訪學生家庭。當了幾年班主任后,田新民發現,最困擾少數民族同學和他們家庭的問題是就業。雖然上海交大是名校,但那時由於信息滯后,等學生畢業回家,很多就業機會都已錯過。經過認真調研,他向學校建議,安排新疆民族班畢業生在大四第二學期上完專業課后提前離校回新疆,有組織地參加教學實習和就業實習。從1998年起,上海交大的新疆班同學能利用實習期,更多與當地的用人單位聯系。與此同時,田新民還多次與新疆教委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辦公室聯系,千方百計為學生推薦能發揮所長的工作崗位。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國家培養一個優秀的少數民族人才不容易。幫他們就業、發揮才能,就是播下了一粒民族團結的種子,今后,他們會發芽、開花、結果。”

回憶過去,田新民說自己“沒做什麼大事,說來都是簡單小事”。但朝夕相處、傾心以對,讓田新民與少數民族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贏得了他們的信任與尊敬。

作為一位出色的學者和教授,田新民長期從事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應用心理學、領導力等方面研究,加上學院管理、教學、政府決策咨詢等工作,十分忙碌。但再忙,為增進民族團結出力的工作,他都竭盡全力,曾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民族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2007年起,田新民策劃發起了“播四季陽光,育民族人才”——“陽光育人”志願者服務團計劃,首創了由政府、學校、企業聯動為高校少數民族學子提供教育支持的公益形式。“我們的目標是提供全面的成長指導,讓少數民族學生各方面能力獲得提升,勇於打破自我封閉狀態。”

至今,“陽光育人”項目已經走過了8個春秋,資助幫扶少數民族學生120多人,其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學生骨干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原來覺得很難,現在看,第一個十年計劃快要完成了。第二個十年,我們會做得更好!”田新民自信地說:“在增進民族團結方面,隻要堅持,自會有收獲!”

南京創業者阿依布拉克

不甘安逸 不懈打拼

記者 姚雪青

今年31歲的阿依布拉克·朱瑪克來自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深邃美麗的五官,成熟干練的氣質,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她是第一批內地新疆高中班畢業生,考上了首都師范大學,畢業后留在北京的外企工作。兩年之后,她來到南京創業、奮斗,並在工作之外情牽公益事業,幫助家鄉貧困的先心病孩子找到免費治療的途徑。

求 學

1996年的暑假,12歲的阿依布拉克全家一起陪母親到北京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父親告訴她說:“隻要好好學習,將來就有機會在這裡讀書。”乘坐火車離開的時候,依依不舍的阿依布拉克許下一個心願:好好學習,以后來這裡上大學。

2000年,阿依布拉克以優異的成績成為第一屆內地新疆高中班的學生。高三那年,阿依布拉克突患腎結石,急需5000元醫療費入院治療,但父母恰巧在國外,一時聯系不上。班上同學知道后,立即你一百、我二百,紛紛拿出自己的生活費為她墊資。“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不分地區和民族的友愛與溫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她說。

懷著最初的夢想,2004年高考,阿依布拉克如願被首都師范大學錄取。

“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讓我有機會去內地上學。如果沒有內地新疆高中班的經歷,我很難順利考入理想的大學,更難有機會留在北京工作。”阿依布拉克說。

創 業

2011年,阿依布拉克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做金融行業經理,報考了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專業的在職研究生,工作和生活都上了正軌。

但這在一個不甘安逸、不斷奮進的姑娘看來,並不能感到滿足。

“我想要一種真正活著的感覺,去努力打拼,不管輸贏,都不枉此生。”阿依布拉克說,在第二家公司工作兩年后,漸漸地產生了創業的想法。

2013年11月,阿依布拉克離開北京,在南京市注冊了南京紐瀾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條艱難的路。創業前三個月裡,阿依布拉克一次次前往各家醫院,也一次次被拒之門外。憑借她的專業與真誠,得到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病中心的認可,同意與她的公司合作,阿依布拉克的新公司有了第一筆生意。

通過努力,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這家公司從最初單一主營傳統醫療器械,到目前發展為通過互聯網和線下互動進行醫療團隊品牌推廣,在南京市場漸漸有了知名度。

播 愛

離家千裡之外,阿依布拉克時刻牽挂著自己的故鄉。

2014年的護士節,阿依布拉克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看到外面拉著一條橫幅寫著“熱烈祝賀新疆克州人民醫院和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遠程診療中心成立”。“我當時特別激動,我就是克州人,家鄉海拔高,孩子患先心病的幾率很高。家裡如果有個患先心病的孩子,日子肯定不好過。”阿依布拉克介紹,她提出為家鄉先心病孩子提供醫療救助的想法和方案,得到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支持。

5月,阿依布拉克回到家鄉,與克州人民醫院敲定了有關事項,包括如何自建醫療團隊,就近救治先心病患兒等。當年7月,南京醫科大二附院正式開展“心佑工程”公益項目,前后兩期共免費救治了新疆克州的6名先心病患兒。

“南京與新疆相隔3000多公裡,我們和新疆孩子之間這份愛的傳遞,與阿依布拉克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醫師李慶國說。

珠海女強人李志俊

讓餐廳成為交流的窗口

記者 江日輝

從一個珠海經濟特區的小型餐飲店老板,到擁有10家連鎖門店的全國清真餐飲五十強企業的董事長,李志俊走過了23年的創業路。在競爭激烈的廣東餐飲行業,來自新疆的回族“女強人”李志俊名氣不小。她用特色理念經營餐廳,打響了新疆菜品牌。

走進新粵穆斯林餐廳珠海新疆大廈店,處處可見新疆傳統文化元素的卡通畫。在餐廳入口的一角有個新疆特產展示櫃台,擺放著剛到貨的伊犁杏干、當季的哈密瓜……這個櫃台並不大,卻很打眼。“這是展示新疆特產和民俗文化的一個小窗口。”李志俊介紹說。

新粵餐廳經營的是清真美食,強調新疆特色。“10家門店每天光是牛羊肉就要用1噸多。公司在廣東中山建了一個專門的食品加工廠和原料配送中心。用冷藏車從新疆等地直接進貨,一次就是30噸。”李志俊自豪地說,“新疆進的牛羊肉,新疆進的調味料,新疆來的師傅,這才能做出地道的新疆菜。”

1955年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的李志俊,下過鄉,進過工廠,上過中專,當過銀行職員。1992年,李志俊開始下海到改革開放的前沿珠海經濟特區打拼。

那時,李志俊想到了經營新疆餐廳解決同鄉的吃飯問題,用新疆和廣東的簡稱組成了餐廳的“新粵”名號,租鋪面、請廚師、找原料……全家一起上。“當時物流業不發達,原材料運輸是難題,就動員親戚朋友從新疆帶,有時一帶就是上百公斤。”李志俊說。

2003年,李志俊投資1000多萬元在香港中環開了一家門店。當時,香港商業旺地租金和人工成本大約是珠海的10倍。而那段時間,恰逢非典肆虐,顧客量急劇下降,門店一開業就遭遇虧損,強撐一段時間,不得不結業收場。“為還債,我賣掉了珠海的四套住房。那次嘗試也並非一無所獲,至少知道了什麼是國際化的管理。開連鎖餐廳,有統一的標准才能搞好管理。”李志俊如是說。現在,無論走進新粵公司哪家門店的廚房,都可以看到張貼在牆上的操作流程標准。

“新粵事業都做得這麼大了,你還圖什麼?”記者問。“還是有一種推廣新疆飲食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吧!”李志俊說。

在新粵公司的食品加工廠,還設立了一個規模不小的新產品研發中心。“新疆菜要適應珠三角的市場競爭,必須不斷創新。”跟隨李志俊打拼20多年的新疆面點行政總廚、菜品研發負責人吐爾遜江說。

“新粵公司一步一個腳印,從小變大,可以說,李志俊闖出了一條新疆人在特區創業的新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社廳駐珠海聯絡處黨支部書記李富祿說。

作為珠三角地區知名連鎖清真餐廳,新粵不僅受到街坊們的歡迎,甚至還出現在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重大賽事活動的餐飲供應商中。而兩年一度的珠海國際航展,作為少數民族和穆斯林客人的官方指定接待單位,新粵更是不曾缺席。

版式設計:李姿閱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14日 20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