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姚茜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倉央嘉措的詩歌讓不少人對西藏充滿了憧憬。西藏是很多人夢想神游的地方,是令人神往的淨土。那裡天空明淨、寺廟庄嚴、民眾淳朴,這一切構成了獨特的雪域文化。
在北京,有這麼一群從西藏來的藏族年輕人,他們肩負著斑斕的夢想,從遙遠的西藏北漂來到這裡。在首都,他們開始學習、生活、定居,逐漸融入了這個古老又現代的城市。記者採訪了三位來自西藏,生活在北京的藏族青年,講述他們充滿了夢想、辛酸和奮斗的青春故事。
康瓊卓瑪:四合院裡開藏語班 希望成為藏地之間的橋梁
卓瑪在向記者展示書寫藏語。(姚茜 攝)
走進鼓樓大街附近鑄鐘胡同一個靜謐的四合院,映入眼帘的便是高架上挂滿的葡萄果實,而葡萄架下就是藏語班的課堂。
“在藏語裡,稱我這樣的人是‘半藏半漢’。我對這個稱呼非常自豪。”康瓊卓瑪笑著說。康瓊卓瑪,是四合院藏語班的創始人之一。
康瓊卓瑪,出生於1992年,對外經貿大學大四畢業生,父親是四川康巴的藏族,母親是漢族,自小在拉薩生活長大。2011年夏天,通過高考,卓瑪考上了對外經貿大學的國際經濟法專業,從此與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
“曾經聽人說過,當你出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非常愛國,當我離開西藏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離不開西藏。特別是我來到北京之后,對於西藏、藏族的認同更加強烈,一種深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卓瑪動情地說。
據卓瑪介紹,開設藏語班,就是想提供一個平台。藏語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對於藏學、藏文化感興趣或者有研究的人。他們有的是藏傳佛教的信徒、有的是以研究藏文化為職業、有的僅僅是對藏學有興趣。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藏語班目前是小班教學,現在是第三期,學員5-6人。剛開始辦第一期的時候,卓瑪主要通過學校的老師和領導、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幫忙宣傳,后來口口相傳,主動來藏語班學習的人也就更多了。
卓瑪在北京的經歷非常豐富。在對外經貿大學的四年,拿過獎學金,發表過核心期刊論文,也曾作為優秀學生的代表赴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現在也辦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開辦藏語班也並不如表面的光鮮。卓瑪說,辦藏語班也遇到很多困難,一是老師不固定,老師大部分是在校大學生或者是剛工作的,所以時間上很難固定﹔二是招生人數和宣傳渠道受限制﹔三是市面上優質的藏學教材、圖書缺乏,需要自己制定適合的教學大綱、改良教學方法。
卓瑪希望可以將藏語班堅持辦下去。“藏語是一種拼讀文字,我依然記得第一期藏語班結業的時候,我們在民大邊上的藏餐廳吃飯,一些學員看著菜單拼讀出來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激動得哭了。印象很深。”卓瑪選擇畢業之后留在了北京,因為北京是個多元化的城市。現在,卓瑪和朋友們一起建立了一個“藏地之窗”的公眾號,希望以此建立連接藏地之間的橋梁。
8月7日,記者在卓瑪的朋友圈裡看到,她發了一條文字狀態"pround of tibetan"(為藏族而自豪)。
達瓦次仁:從看《渴望》的向往到來北京定居
達瓦次仁與家人在一起。(圖片由達瓦次仁提供)
達瓦次仁,1977年7月1日生,出生於日喀則亞東縣堆納鄉古如村,西藏大學藏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供職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藏語頻率。
“小時候,一部名叫《渴望》的電視劇讓我印象深刻,天安門、故宮的畫面讓我非常向往。裡面的主人公都住在暖烘烘的炕頭,冬天在室內穿得很少,一種很溫暖的感覺。那個時候,我就想來北京看一看。”2000年7月,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中心)招聘,達瓦因此第一次離開西藏,來到了北京工作。
“如果不是因為正好遇到北京單位招聘,我可能就在西藏當一名藏文老師。”剛來北京的達瓦並不適應北京的生活。從一開始居住在單位提供的10幾平米的房間到后來四處租房,北漂的生活並不容易。
和其他北漂族一樣,達瓦在剛來北京的幾年面臨著頭疼的租房問題。“我在北京的四角都居住過,香山、大興、和平裡、中關村……這些地方我都曾居住過。我記得當時租住在香山的時候,條件特別艱苦,旁邊就是收廢品的和種菜的農民,經常晚上休息不好。但是這樣的經歷也讓我跟鄰居都成為了朋友,認識了不少人。”
達瓦說,藏族小伙子在北京找對象不容易。剛來北京的時候,從西藏來北京的藏族姑娘特別少。正因為在北京的藏族年輕人比較少,他們很容易相互認識。自己平時喜歡踢足球,就加入了跟他一樣從西藏來的藏族年輕人的“青年聯隊”,有空的時候會去參加足球聯賽。這樣一來,自己的交際圈也慢慢擴大了。
“剛來北京的時候,非常地寂寞,當時的通訊非常不方便,需要提前五天給鄉裡打電話,告訴哪天會給家裡電話,然后家人在固定的時間來接電話。而現在家裡已經裝上了固定電話,通信十分地方便。”畢業到北京15年,達瓦家鄉的變化也非常大。“99年的時候我曾經在山南地區實習過,現在回去那邊的變化太大了,我都不認識了,高樓大廈林立,一體化的購物商場也很多,生活很方便。”
“在北京的生活太方便了,網購、手機支付很常見,即使社區的小百貨店也可以通過手機支付。我相信不久的將來西藏也會慢慢實現的。”達瓦說。
羅布扎西:藏醫並不神秘,它是一門科學
羅布扎西在海外講學。(圖片由羅布扎西提供)
羅布扎西,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一名研究員。扎西是“70后”,出生於日喀則江孜縣的藏醫世家,父親是江孜縣人民醫院的醫生。據扎西介紹,當地藏民都稱父親“楚米醫生”,在藏語裡是准確無誤的意思。扎西有7個兄弟姐妹,12歲小學畢業的時候,正逢西藏衛生廳有一個藏醫老醫生傳承人的項目,於是扎西小學畢業后就輟學跟著父親學習了。四年之后,大概十六七歲,他就到了江孜縣人民醫院工作。在醫院,扎西一方面是擔任父親的秘書,另一方面也繼續跟著父親學習。
“我們經常去西藏的亞東縣,認藥、採藥、做藥,好的藏醫生是一名全才,不僅會看病,還要會制藏藥。”扎西回憶當時與父親學藝的經歷。
在90年代,扎西被保送到西藏自治區藏醫學院上大學,05年他又考取了藏醫學院的研究生。08年研究生畢業之后,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招聘研究員,扎西因此來到了北京。
“當我離開西藏的時候,藏學研究中心人事處處長來到我工作的單位考察。處長問我們院長平措多杰,院裡培養扎西這麼多年,可是我們要把他挖走了,非常抱歉。院長卻說,您不能這麼說,這是我們整個醫院的光榮。我印象很深。對於江孜,對於西藏,我充滿了感恩,是這裡培養了我。”當年離開西藏來北京工作,扎西非常不舍,但是父親、愛人、領導的支持,讓扎西堅定來到北京的信念。
“我覺得自己選擇來北京是最對也是最好的選擇,剛開始的時候我需要克服很多生活的困難,比如與妻子異地分居、租房子的問題,來北京7年了,我漸漸適應了這裡的生活。我覺得這裡帶給我很多東西,我在北京期間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個項目是和西藏藏醫學院聯合培養的。北京是一個窗口,這幾年我去了智利、阿根廷、巴西、美國和德國講學,有機會接觸到國際一流的藏醫研究專家,與他們交流。”
“來到北京之后,我獲得過兩次國家級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還獲得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學成果二等獎。”談到來北京之后在工作上獲得的諸多榮譽,扎西非常地開心。
扎西現在正在從事中國藏醫藥大詞典的編撰項目,五省藏區的專家一起合作參與。第一部是全藏文的,第二部是藏漢雙語的,收錄詞匯量一萬五千多條。
“很多人不了解藏醫、藏藥,認為藏藥裡面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其實藏藥的精髓正是重金屬的炮制,這些成分經過加工被科學証明是對人體有益的。我認為藏醫並不神秘,而是一門科學,人民需要去了解它、學習它和認知它。”談到自己的職業,扎西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去了解。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