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分享

闊步走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

西藏和四省藏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2015年08月28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走進青海湟中縣攔隆口鎮泥麻隆村,映入眼帘的不是過去常見的麥子、土豆,而是當歸等中草藥。“去年藥材賣了5萬多元,今年種了40多畝,希望突破這個數!”51歲的村民汪治全滿懷信心。2014年前,他們一家三口隻種一點小麥和油菜,一年純收入800多元,混個溫飽。

泥麻隆村是青海藏區貧困村,2013年該縣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組織群眾種大黃等中藥材共450畝,每畝純收入達到3000至5000元。如今,像汪治全一樣開始發“藥財”的,泥麻隆村有400多戶。產業扶貧讓貧困農戶有了“下蛋的母雞”。近年來,圍繞中藏藥材種植等特色項目,青海已經建設扶貧產業示范園11個,有力帶動了藏區群眾長效脫貧。

這只是藏區扶貧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西藏和青、川、滇、甘四省藏區,依靠黨中央的關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群眾生活明顯改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經濟社會大發展,群眾生活大改善

24歲的肖芳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色足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后,她曾充滿迷惘。2009年,四川藏區實施“9+3”免費教育計劃,即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讓藏區初中畢業生到內地國家級、省級重點學校接受3年免費職業教育。對家境貧寒的肖芳來說,政策春風讓她重新走入校園,進入內江鐵路機械學校學習。畢業后,肖芳考入成都地鐵運營公司。

教育發展振興是四川藏區持續推進的“藏區六大民生工程計劃”之一。截至今年7月,六大工程計劃累計投入約150億元,已開工建設藏區新居超過1.1萬戶,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萬余人,7.5萬余人次獲得醫療救助,戶戶通直播衛星接收設備已安裝完成超過1萬戶。

“看到現在的房子,真是不敢想象以前的家。”西藏阿裡地區普蘭縣科迦村村民洛桑堅參站在自己的二層小樓前由衷感慨。“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曾是西藏廣大農牧區群眾千百年來不變的生活方式,2013年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圓滿收官,46.03萬戶、230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

西藏堅持每年將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民生領域,與修建住房相配套的就是“八到農家”工程,即水、電、路、訊、郵政、廣播電視、農家書屋、優美環境到農家。目前已解決了7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了農牧民的飲水安全全覆蓋﹔行政村通電率達到100%……

青海的6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均屬於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十二五”期間是青海扶貧開發投入力度最大的時期。2011年至2014年,貧困人口從138.6萬人減少到53.9萬人。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從3863元增加到6983元。

雲南省級財政設立每年1.5億元的藏區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經濟發展。“十二五”期間,迪慶州地區生產總值由70億元邁上140億元台階,實現翻番。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機場通航運營、臨合高速建成通車、蘭合鐵路開工建設、天然氣入合工程正式點火。甘南在不到3年時間裡,保質保量完成了總投資50.2億元的170個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后重建項目。

項目支持人才援助,富了文化強了隊伍

來自成都市新津縣的援藏干部鄧文忠,在甘孜州巴塘縣文廣局分管電視台工作。兩年多來,面對硬件設備落后、技術力量薄弱等困難,他從建立完善制度入手,幫助該台成為甘孜州一流縣級電視台,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

2012年,四川啟動實施省內對口支援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建立以省內7個較發達市為重點支援市、對口支援藏區20個困難縣的結對幫扶機制,各支援方按上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0.5%以現金方式給予支援,把援藏干部人才選派與資金投放、項目建設、產業推進、民生改善等結合起來。

青海省自2013年起抽調萬余名干部下基層,排查化解各種矛盾糾紛。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推行網格化管理,以村為單位劃出260個網格,發動遍布全縣的草原生態管護員420多人擔任網格服務員,實現鄉鎮社會管理在“網”上完善,公共服務在“格”中見效,安全穩定在“面”上實現。

雲南針對藏區環境艱苦、地廣人稀的特點,在干部配備、人員編制上給予特殊傾斜,迪慶州每萬人行政、政法編制數均超過全省平均2倍以上。同時,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縣處級以上少數民族干部比例與少數民族人口所佔比例基本一致。通過實施“昆迪合作”“先鋒計劃”“西部之光”等干部人才培訓工程,大規模多渠道培訓干部,累計完成干部人才培訓2.56萬人次。

祖國是個大家庭,各民族是一家人

“青海青、黃河黃,三江源頭是我家﹔民族娃、團結花,兄弟姐妹是一家……”西寧市城西區一些學校教孩子們傳唱各民族團結的兒歌。走進興海路小學,民族風情風俗文化石雕映入眼帘,漢、回、藏等56個民族人物栩栩如生,讓孩子們從小就感受民族一家親的和諧氛圍。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次漢素村,藏族人口佔六成,還有漢族、回族村民。這個村世代流傳下來一個不成文的村規民約:不管誰家有困難,不分民族,不問遠近,各家都要出人出力,盡力幫助。

幾年前,漢族村民陳生榮做手術,需要一大筆醫藥費。此前為治病,他已借了很多外債,這次實在感到無力。見此情景,村民一商量,家家戶戶為他捐款。住院期間,許多村民輪流陪護、送飯,直到他康復出院。

雲南省把迪慶州作為全省創建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首批試點州市,每年9月確定為迪慶州民族團結月。2010至2014年省級投入民族發展資金1.05億元,共創建49個民族團結示范村、1000個民族團結示范戶,涌現出龔曲此裡、尼瑪拉木、香九妹等先進典型。

在甘南地區,政府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治理藏區的生命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進一步鞏固了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知人曉”工程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打牢了各族群眾反分裂、保穩定、促團結的思想基礎。

以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動景象為基礎,近年來,西藏和四省藏區在轉型跨越中積極作為,在維護社會穩定中全力作為,開創了經濟平穩增長、社會和諧穩定、改革有序推進、民生持續改善、民族團結進步、宗教和睦和順的嶄新局面。

(綜合本報記者張志鋒、張帆、徐元鋒、張文、林治波、韓俊杰採訪報道)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8日 02 版)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