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永徐(左一)正在向村民傳授獼猴桃種植技術。記者 麥正偉 攝
在察隅縣下察隅鎮,有這樣一群人,在西藏民主改革前,他們備受歧視,被蔑稱為“猴子”、“野人”,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他們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卻不在56個民族之列,他們就是僜人,俗稱“僜巴人”。
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別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黨和政府加大了對僜人的扶持力度,僜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僜人群眾家家戶戶住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裡,人人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夏日裡的一天,我們自治區成立50周年採訪組一行,沿著奔流不息的察隅河順流而下,來到景色宜人、如詩如畫的下察隅鎮,去聆聽50年來僜人群眾生活變遷的足音。
舊社會
僜人苦不堪言的過去
貢日嘎布曲奔騰不息,綠油油的青山將下察隅鎮緊緊環抱,雲霧環繞在下察隅鎮與群山之間,天地相連,宛如人間仙境。
走進下察隅鎮夏尼村,淅淅瀝瀝的雨水將通到每家每戶的水泥路沖刷得干干淨淨,一盞盞太陽能路燈矗立在道路兩旁,一幢幢嶄新的房屋在綠樹的掩映下錯落有致……
在夏尼村村委會旁,一棟兩層西式風格的樓房聳立在僜人安居房中間,格外引人矚目。
在房前,我們見到了房屋的女主人果楊,在她的盛情邀請下,參觀了一樓的客廳。
一進客廳,屋裡的陳設讓我們瞪大了雙眼,簡直不敢相信,價值兩三萬元的皮質沙發擺放在客廳中央,再配以大理石茶幾、內嵌式電視壁櫃,壁櫃上是一台約40英寸的液晶電視。這樣的客廳裝飾,放到當今家居市場,也是走在潮流前沿的。
“這都是民主改革以來,黨和政府關愛支持我們僜人發展進步的結果。”果楊說,“你們不知道,在舊西藏,我們僜人的生活真的是太苦了!”果楊說。
參觀完她家的客廳,果楊拉著我們坐在二樓陽台的沙發上聊了起來。
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生活在中印邊境的深山密林裡,以捕魚狩獵為生,生產工具非常落后,刀耕火種,糧食產量低,一年裡有半年時間要靠採集野菜、野果和狩獵才能生存。他們住在山洞裡,睡在樹上,要是能搭個破草棚遮風擋雨,這在當時來說就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盡管生活已經如此窮困,但當時在噶廈政府的統治下,僜人作為人口較少民族也難逃壓迫,以至於白天不敢出來干活,晚上才能借著月光出來勞作。“因為這樣,有人把我們僜人稱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開化的人’。”果楊告訴我們,她小時候終年身上隻穿一件過膝長衣,沒有褲子,也沒有鞋穿。
直到1967年,政府專門派人邀請僜人下山居住,並在下察隅鎮選址,為僜人設村、建房、分地,從此,他們就在下察隅鎮定居下來。
沒有了壓迫,沒有了歧視,由此翻開了僜人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新西藏
幸福的生活多美好
“僜人的新生活多麼美,
比那天堂還要美,還要美。
河水清清地流,風兒輕輕地吹。
相愛的情人啊多甜蜜,多甜蜜。
……”
站在果楊家二樓的陽台上,不遠處傳來的陣陣美妙歌聲,讓我們陶醉其中。果楊聽著歌,手指頭夾著一支煙慢慢地抽著,看上去甚是愜意。
一曲歌聽完,果楊滅掉了手中的煙頭,向我們講述了建西式別墅的原因。
過去,僜人實行一夫多妻制。條件稍好的蓋一間茅草屋,屋內東邊是男人居住的地方,西邊則是用幾塊木板簡單隔出幾個狹小的空間,留給幾位妻子居住,在當時,女人沒有一點社會地位。
民主改革后,僜人不僅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了新社會,婚姻制度也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女人的家庭地位也逐漸提高。
果楊的丈夫保衛龍,在她眼裡是一個勤勞勇敢、有責任心的好男人。
“這棟房子,如果沒有政府的惠民補貼,光靠我丈夫在外打工、跑運輸是蓋不起來的。”果楊指著小洋樓對我們說,僜人蓋新房,政府都會給予一定的建房補貼。除此之外,果楊一家每年還可以拿到8000多元的政策性補助。
2014年年初,保衛龍上山採挖野生菌,不幸發生意外去世,永遠地離開了果楊和三個未長大的孩子。
在失去了家庭主要勞動力的情況下,全家生活的重擔壓在了果楊一個人身上,由於操勞過度,她的身體每況愈下。
“好在還有黨和政府。”果楊說,對於果楊家的情況,下察隅鎮政府、夏尼村村委會、村聯戶單位都給予了一定的幫助。
“‘你自己累點苦點不要緊,但不能苦了三個正在上學的孩子’。這是原下察隅鎮黨委書記江治強對我說的話,鎮裡每個月都會給我們家一定的額外補助,供孩子們上學用,並承諾資助三個孩子直到他們大學畢業。”聊到這兒,果楊眼裡滿是感激的淚水。
“我住著丈夫給我留下的房子,又不用操心孩子們的上學問題,現在駐村工作隊還會幫我下地干活,黨和政府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雖說中年喪夫是人生一大不幸,但在果楊身上,喪夫之痛正慢慢遠去,新的希望已經升起。
看未來
小康生活並不遙遠
隨著近年來,自治區不斷加大對通村公路的投入力度,一條條蜿龍般的鄉村公路,給僜人帶來了新的希望。2013年,下察隅鎮通往夏尼村的水泥路通車,村裡到鎮上隻需要半個小時。
在果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離她家500米遠的一片柵欄邊,打開柵欄,裡面是一壟壟爬滿架子的藤蔓。
藤蔓上碩果累累,藤蔓下鴨群嬉戲,三五結伴的村民在藤架下來回穿梭,為藤蔓修剪枝椏。一個戴著迷彩帽、膚色白晰的中年女性正在給村民作技術指導。
“這是我們村的外來戶高永徐,她和丈夫鄭天成在村裡已經住了4年。”果楊向我們介紹說。
原來,早在2010年,有12年果木種植經驗的高永徐和丈夫鄭天成,看准了下察隅鎮的特殊氣候,准備在這裡試種“紅星果”獼猴桃。
“這片果園如果試種成功,受益最大的是這裡的村民。”高永徐告訴我們,既然受益最大的不是他們夫婦,為什麼他們還如此賣力,把所有的時間、精力、資金都放在這片果園裡呢?
“這是我丈夫的理想。”高永徐告訴我們,鄭天成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擁有一片果園,親手侍弄,看著果樹生長、開花、結果。幾年前,夫婦二人發現下察隅鎮的氣候條件比較特殊,便收集察隅的氣象、土壤資料,請四川農業大學周慶陽教授進行檢測。還邀請周慶陽教授到夏尼村實地考察。最后確定察隅縣海拔雖高,但下察隅鎮卻擁有特殊的小氣候,特別適合種植“紅星果”獼猴桃。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夫婦二人將情況反映給下察隅鎮政府,通過各方共同努力,“紅星果”獼猴桃種植作為夏尼村的集體經濟項目得到了批復,鎮政府投資30萬元,於2011年底開始實施。
夫婦二人用每畝每年1200元的價格,陸陸續續承租了村民近100畝農田,所剩資金用來買“紅星果”獼猴桃幼苗。
隨著租用土地的不斷擴大,資金不夠用,夫婦二人二話不說,以40萬元的價格轉讓了自己名下的賓館,用來給聘用的280多位村民發工資,他們還手把手向村民傳授獼猴桃種植經驗。
看到鄭天成夫婦吃在果園、住在果園,4年來沒有回過一次老家,村裡商量后決定,果園可以先不付村民工資,等獼猴桃售賣后再結算。同時,鎮政府又為他們解決了36萬元資金。
辛勞的付出終於迎來了收獲。今年果園有20畝“紅星果”獼猴桃進入豐產期,明年有25畝進入豐產期,到了后年,果園的獼猴桃樹將全部挂果。最后,鄭天成告訴記者,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在有生之年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還能為察隅的農業發展盡一份力,同時,夏尼村村民離小康生活又近了一步。(王曉莉 吳冰 張曉明 麥正偉 劉玉璟 索朗群培)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