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在鬆贊干布的故鄉拉薩墨竹工卡縣赤康村,村民德慶家的餐桌上,既有藏族傳統的糌粑、酥油茶,也有漢族特色的炒菜和米飯。這些看起來毫不相干的食物,在這裡卻顯得和諧、自然——因為他們家有一個漢族的女婿。德慶家的女婿、扎西家的媳婦……村裡人已經習慣這樣稱呼村裡的漢族人。一千多年前,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種子就已經在這裡生根發芽。從文成公主進藏起,藏族、漢族就在赤康村交往交融、和諧發展、代代相傳。如今,藏、漢、回、門巴、珞巴等45個民族和僜人、夏爾巴人在雪域高原像一家人一樣和睦相處,共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歷史進程中團結奮斗、同心筑夢。
沒有一種目標比夢想更能激發民族精神,沒有一種力量比團結更加氣勢磅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在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中科學謀劃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作為少數民族佔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區——西藏,深入貫徹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西藏建成民族團結典范的重要指示,努力創建民族團結模范區,雪域高原處處盛開民族團結的格桑花。
“把民族團結作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民族工作關乎大局。”
“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西藏全區317萬人口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95.74%。這一特殊區情,決定了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西藏各族群眾福祉和長治久安的大事。
“西藏的任何事情都關系民族工作,西藏的所有工作都要考慮民族團結。”自治區黨委、政府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民族團結納入改革發展穩定整體工作格局。
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制定出台了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十項部署、42條具體措施.
把民族工作作為貫穿各項工作的一條主線,切實做到“四同”、“五不忘”、“四聯動”:即與全區各項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實”﹔研究部署工作不忘民族團結工作,選配干部不忘選好民族工作戰線上的干部,考核檢查工作不忘民族團結工作,財政預算不忘民族工作經費,表彰先進不忘表彰為民族工作作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個人和家庭﹔自治區、地(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四級聯動,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創建評選領導小組,大張旗鼓地評選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以“兩結對、三連心、四懇談、五解難”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黨員先鋒行”活動,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園)建設。
山南地區貢嘎縣紅星社區的頓珠、貢嘎堅參、格列等3戶藏族群眾從2013年8月開始多了一位漢族親戚——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兩年來,四家人有來有往:逢年過節或者調研路過,陳全國都要抽時間帶上自己准備的禮物到幾戶親戚家坐一坐、聊聊家常,三戶親戚也不時被邀請到陳全國家裡作客。
這是西藏堅持做好民族工作重在平時、重在交心的一項有效舉措。從2013年開始自治區開展“黨員干部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省級領導帶頭、各級黨員干部每人聯系1個村1座寺廟和2—3戶困難群眾,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交朋友,密切與各族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全區46921名黨員干部同67066戶農牧民群眾結對認親,為各族群眾辦實事好事38800余件。許多群眾激動地說:“干部與群眾、漢族與藏族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
西藏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讓內地游客感同身受,“去西藏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體驗藏族的傳統風俗、民族習慣,去深入體會民族團結帶給我們的美好體驗。”游客“yang5466”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
“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
2014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少數民族界委員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政治方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鮮艷的旗幟指引下,西藏300多萬各族兒女昂首闊步,攜手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15年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前,來自林芝地區墨脫縣門巴族代表白瑪曲珍滿懷自豪地接受中外媒體的採訪。墨脫縣2014年結束了全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縣的歷史,她所在的巴登則村以前去到縣裡要走一整天,現在隻需要2個多小時。全村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通了電和互聯網,家家都有了電視機、洗衣機、手機。
西藏自治區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切實維護好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益,有效凝聚起了民族團結的強大合力。
自治區先后制定出台29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律性質的決議決定,初步形成了具有西藏特點、較為完善的民族政策法規體系,充分保障了各族人民民主權利。
目前,自治區20名全國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佔14名,在自治區34244名四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31901名、佔93%以上,門巴族、珞巴族、納西族、回族、壯族等均有自己的代表。
進入2015年,西藏水利水電勘察設計院的扎西普頓愈發忙碌起來,一方面要負責具體項目,一方面要帶動培養單位裡的年輕科研人員。作為西藏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工作的首批學員,扎西普頓已經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
西藏自治區著力抓好民族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為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全區74個縣(市、區)黨政一把手中有80多名藏族干部,在全區干部隊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比例佔到了70.95%。深入實施西藏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工程,多層次、多形式培訓黨政、專業技術、企業經營管理等人才6萬余人次,目前全區專業技術人才達6.6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專業人才達74%以上。
“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
西藏自治區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作為維護民族團結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全過程,各族干部群眾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位於茶馬古道上的昌都地區洛隆縣孜托鎮,一些村民家中至今還保留著過春節藏歷新年時制作鍋盔的習俗,而這一習俗來源於陝西漢中地區。在2014年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受到表彰的孜托鎮干部羅追深有感觸地說,雖然茶馬古道成為了歷史,但各民族交流交融、團結友善的傳統不能忘。近年來,孜托鎮組織漢族干部穿藏裝、跳藏舞、唱藏歌,與農牧民群眾進行藏漢雙語互教互學,並利用寒暑假,邀請在內地高校就讀的青年學子現身說法,講述民族交流的感受。鎮上各族群眾互幫互助,“真正實現了各民族水乳交融”。
自2012年開始,西藏自治區、地(市)、縣(市、區)每年度進行一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創建評選活動,增強民族團結的自豪感、光榮感。自治區、地(市)、縣三級已表彰民族團結模范集體3005個、先進個人4218個,營造出人人爭當民族團結模范、人人為民族團結作貢獻的濃厚氛圍。
西藏自治區還抓住“3·28”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全區民族團結教育月,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西藏和平解放、自治區成立等重大節慶節點,充分利用西藏博物館、軍史館、黨史館、江孜抗英遺址、中央駐藏大臣衙門遺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開展 “中國夢”主題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新舊西藏對比”教育、“老西藏精神”教育、反分裂斗爭教育,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機關、進農牧區、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進寺廟,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人民軍隊好、各族群眾好的主旋律,使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引導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西藏自治區民宗委副主任多吉說,西藏各族群眾雖然民族不同、風俗不同,但感情上親密無間、文化上互補交融、生活上相互照顧,其樂融融。
在西藏自治區民政廳工作的普布卓瑪和她的家人一起入選了自治區“民族團結模范家庭”,她的丈夫是來自重慶的土家族人。“雖然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但我與丈夫組建了幸福的家庭,並有了5歲的女兒,我感到很自豪。”“民族團結”已經成為西藏各族百姓口中的“熱詞”,由不同民族組建的家庭被稱為“團結族”,也成為不少人羨慕的對象。
“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習近平總書記時時牽挂著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的生活,訪民情、問民意、解民憂,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邊遠村寨。他強調,要多搞一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挂肚的問題,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能否把民生這個復興之本、夢想之基的大事辦好,直接關系人心向背、民族團結、和諧穩定。西藏自治區緊緊抓住民生這一根本,大力實施民生先行戰略,把全年7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於民生,自2012年開始每年辦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十件實事”,著力解決好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區城鄉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在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和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中,拉薩市連續5年被評為中國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
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克鬆村,村民達瓦次仁告別了昔日的土坯房,搬進兩層新樓房。政府還出資為他家修建了沼氣池,徹底結束了煙熏火燎的燒柴的歷史。目前,西藏全區已基本完成46.03萬戶農牧民安居工程,230多萬農牧民搬進了漂亮舒適的新居。自治區還大力實施水、電、路、氣、訊、郵政、廣播電視、農家書屋、優美環境“八到農家”工程,一個個優美的藏式村如璀璨的珍珠般散落在高原大地,形成了一道新的靚麗風景。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在全國第一個實現15年免費教育,年生均補助標准提高到3000元﹔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全體農牧民,政府經費補助標准提高至年人均380元,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免費健康體檢,利用兩年時間對篩查確診的1萬多名先心病兒童實施了免費救治﹔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72%,供養標准由2002年的每人每年588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900元,全區5900多名孤兒也已得到了有效救助﹔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39元,增幅位列全國第二。
往年,拉薩市城關區安居小區拉巴次仁一家都要早早買好煤炭或者牛糞准備過冬,2014年冬天他們家省去了這個麻煩。歷時2年多的拉薩市供暖工程讓10.5萬戶居民過上了“暖冬”,基本實現了供暖全覆蓋,徹底結束了祖祖輩輩靠燒牛糞取暖的歷史。除了干干淨淨的取暖,居民還可以用天然氣做飯、洗澡,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
記者在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了解到,該鄉已成為米林縣中等以上富裕鄉鎮,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萬元。富裕起來的珞巴族人家裡擺放著冰箱、電視、洗衣機等現代化電器。瓊林村80余歲的達果老人逢人便講:“過去最富有的珞巴人也沒有現在的一般村民富。”近年來,西藏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先后投入資金11.4億元,實施各類項目1621個,有效解決了邊境少數民族群眾出行難、飲水難、住房難、照明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等問題,有力推動了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堅持政策扶貧、項目扶貧、產業扶貧、社會扶貧、援藏扶貧多措並舉,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先后落實扶貧資金38.53億元,實施扶貧項目5792個,使全區貧困人口由83.3萬人降至32.7萬人,實現了50多萬人穩定脫貧。
“各族群眾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前些日子,拉薩市城關區金珠西路八一社區的薄金清家迎來了他的苗族孫媳婦,這位新成員的到來使得老薄家現民族成分達到了4個。薄是漢族,其妻中巴桑是藏族,他們小女兒的丈夫馬吾德則是回族。以往他們一家每年要過三次新年:春節、藏歷新年,全家依照傳統放鞭炮、貼春聯、擺切瑪、吃古突﹔古爾邦節,薄金清和老伴還要准備一桌清真的牛羊肉和糕點。今年老薄一家計劃要過四個新年了。一家4個民族,相互尊重各自不同的民族信仰,和和睦睦、其樂融融。
“我們各個民族就像一個大家庭裡的兄弟姐妹。”手足相親的觀念已經在西藏120多萬平方公裡的遼闊疆域上深入人心、牢牢扎根。
每年的9月17日,是拉薩市設立的“民族團結日”。每到這一天,拉薩市城關區吉日街民族團結大院的居民們都會聚在一起,吃“民族團結飯”,跳“民族團結舞”。大院裡居住著藏、漢、回族、白族51戶112名居民。盡管生活習俗不同、語言不同,但多年來,居住在大院裡的各族居民一直相互尊重,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平時生活中有什麼困難,鄰居間都會互相關心和幫助。居民還自發組織起志願者服務隊,定期為大院裡的老年人和留守兒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回族姑娘如吉對記者說:“就像吉日大院的名稱一樣,我們這個大院是個名副其實的民族團結大院。”
拉薩市河壩林社區黨支部書記格桑介紹說,近年來拉薩做生意的人不斷增多,來自各地各民族的人居住在同一個大院裡,各族兄弟合伙經商,逐漸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在拉薩,像吉日大院這樣的多民族聚居的大院還有很多。
語言是團結的橋梁。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學校積極開展“雙語”教育,在機關單位大力推進全區干部職工藏漢“雙語”學習,在農牧區和社區依托駐村工作隊開展藏漢雙學活動。語言通了,心貼得更近了。
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西藏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越來越頻繁,感情越來越深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
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基地”稱號的拉薩市城關區扎細社區,居住著3573名藏、漢、回等各民族群眾,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多元。社區居委會老書記索朗巴珠說,社區發展最給力的條件,就是藏、漢、回各民族相互團結、互相幫助。誰要想破壞團結,我們堅決不答應!
“岩石、雪山、石山的水,雖然源頭不在一方,但是都匯流在大海﹔漢族、蒙古族、藏族兄弟,雖然家鄉不在一方,但都是同一爹娘撫養……”這首千百年來一直傳唱的藏族民歌,成為西藏各民族同宗同源、情深意重的生動寫照。放眼雪域高原:黨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格桑花開,是各族人民幸福的笑臉﹔珠峰屹立,是堅如磐石的民族團結之魂﹔雅江歡騰,是300多萬各族兒女齊心共筑中國夢的錚錚誓言。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