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在西藏經濟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歷史悠久,西藏農作物品種繁多,有青稞、小麥、油菜、馬鈴薯等。
“青稞作為西藏人民的主糧,如今佔本地糧食作物的70%左右。西藏自然條件和氣候惡劣,農業生產在自治區成立以前非常落后,糧食產量也較低。”自治區農科院院長尼瑪扎西博士告訴記者,西藏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地含腐植質較多,也因溫度低導致微生物繁殖慢、數量少、有機質分解緩慢﹔部分耕地還存在著農田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
盡管如此,自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特別是自治區成立以來,青稞生產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青稞總產量增加3倍多,主要是因為青稞單產提高了近4倍。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西藏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不斷加大支農惠農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快青稞新品種推廣,爭取中央投資建設高標准農田和農田灌溉項目。
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西藏農業項目投入達13.21億元,其中青稞生產基地建設投入10.72億元﹔2012年糧食產量達94.89萬噸,2013年糧食產量達96萬噸,2014年糧食產量達98.5萬噸,屢創高原農作物青稞的產量歷史奇跡。
這些成績離不開農業科技人員的努力奉獻,而尼瑪扎西就是其中一位。
尼瑪扎西在試驗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向農民不斷虛心“取經”,隻為選育出讓老百姓夸贊的優良品種。在“十二五”期間,他帶頭成立了資源鑒定、育種、栽培、示范推廣、產品加工5個創新團隊,踏出了一條將青稞做成產業鏈的創新鏈,選育出了“藏青2000”等一批優良品種。而這一切隻源於一份“注定”:尼瑪扎西出生在青藏高原這片土地上,從小天天吃糌粑,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對父母說,希望以后再也不用四處去以陶制品換青稞種子,想讓青稞長得好、產量高,又能產糧、又能產草。這份“注定”變成小小的“心願種子”在他心裡生根發芽,慢慢成為一個堅定的夢想。
尼瑪扎西帶著這種夢想,於1982年成為西北農大農學系的一名大學生﹔1985年大學畢業后被選送到北京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一年﹔1992年7月,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學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1999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
曾經,國內外科研機構高薪聘請尼瑪扎西任職,但是他毅然放棄,回藏工作,從事艱辛的高原農業和青稞研究,培養年輕研究人員。對於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尼瑪扎西感到很滿足。
從1989年開始,尼瑪扎西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等農業相關的研究上。近26年來,他一心鑽在科研裡,既沒有雙休日,也沒有假期。尼瑪扎西說:“不能給自己的生命放假,人生有涯學無涯,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做科研創新是無限的,能用科技成果換回無數人的幸福,這是所有科技人員的夙願和夢想。”
2007年,西藏自治區科技廳按照“整合力量、統一申報、分工實施、績效評估”的原則,對“農作物育種”實行了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設立了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青稞專項等科技重點專項。
那時,尼瑪扎西就已經擔任起首席科學家,帶領他的團隊不斷探索和研究,在農作物種質創新、選育方法和新品種選育以及青稞產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果。
尼瑪扎西是雪域高原上的青稞專家,也有人喜歡稱他為“青稞博士”。
從二十多年前倡導開發青稞β-葡聚糖,幾十年執著育成了幾個主推的青稞品種。他對青稞的執著就像高原上的雪蓮花,在風雪和嚴寒中綻放美麗的風採,青稞田地是他人生的舞台。他說:“個人的榮譽、金錢、權力都比不上育成一個優良青稞品種的強烈欲望,我要把選育優良青稞品種的夢繼續做下去,不斷選育出被農民稱贊的青稞優良品種,帶領團隊創造新的育種奇跡,造福西藏各族人民。”(記者 王曉莉 扎西班典 達次 高玉潔)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