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權威解讀改革各個方面(記者景玥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景玥)首屆“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昨天在京開幕,此次會議以中國新一輪改革這個熱點話題為切入點,因此備受關注。
在昨天的會上,來自30多個國家的60多名專家學者和中方代表就改革的各個話題展開研討。記者在察看參會嘉賓信息時發現,外方參會人員均為知名專家學者、智庫成員,長期研究中共和中國問題,來自美國、西歐、西亞和北非等非社會主義國家。而中方則派出了官方改革決策參與者、改革方案起草者、中央和地方改革實踐者等權威專家和基層黨政官員為與會者答疑解惑。在會議日程中,除了主題發言、自由討論等環節,外方專家還將與中央領導直接對話,走進中國共產黨核心部門參觀座談並深入基層體驗改革進展情況。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克裡·布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中國共產黨真的越來越開放,這種與中央高層領導、改革核心決策者直接對話的形式也不是前所未有,據我了解,3個多月前,部分國外學者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在歐洲座談,舉辦了“歐洲學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國際研討會”,這種形式將會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減少誤解,同時也給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改革帶來啟示。
坦誠交流無禁忌:了解中央政治局如何決策
中聯部部長王家瑞在開幕式的主旨發言一開始就表明態度,在此次會上,你將聽到第一手的最真實的中國共產黨聲音。首先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少峰,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黨支部書記支芬,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等嘉賓分別從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啟動背景、決策過程、統籌實施、地方實踐、對外影響等話題進行權威解讀。隨后會議進入自由討論階段,會場氣氛頓時活躍,來自美國、以色列、塞爾維亞、捷克、巴基斯坦等各個國家的與會嘉賓紛紛舉手提問,諸如中國共產黨如何與百姓溝通、中央政治局如何決策,如何軟化改革負面感受,如何打破固有利益藩籬等一個個尖銳問題被頻頻拋出。
在談到中國共產黨如何與百姓溝通時,李君如表示,我們的溝通不是灌輸式,而是讓百姓成為參與者。他舉例道,當決策制定時,我們不是單純地對決策進行解釋,而是去基層傾聽百姓需求,通過媒體搜集社會輿論意見、聯合智庫深入研究問題,隻有將這幾方面意見匯集起來,才能真正讓百姓滿意,實現良性互動。之后在決策解釋上,除了理性的解讀外,還應凝聚能喚起民族內在情感的力量,讓人民形成行動自覺,真正對中共決策認同,中國夢就是很好的實踐。
關於中央政治局如何決策,李君如笑稱,我曾經參加過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這個我能解釋。隨后他就決策過程進行清晰闡釋並表示,在政治局內部,總書記只是“班長”,重大問題由政治局常委集體決定,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絕非某個人能個人決定。
李君如說,事實上,中央政治局“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模式僅僅是黨內民主的一個縮影。縱觀共產黨的治國歷程,改“主席制”為“總書記制”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這一決策方式保障了政策的連續性,也消除由領導人個人風格對政策施行造成的影響。
建言獻策顯真誠:中國應加強軟實力
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同時,與會嘉賓沒有客套談成就,而是積極建言,為中國新一輪改革出謀劃策。
沈大偉,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做為美國首屈一指的中國問題專家,他每年都要到中國訪問或居住一段時間,在得知記者來自人民網時,他笑言:“我每天閱讀《人民日報》,也經常上人民網。”
沈大偉認為,在改革進程中,中國需加強軟實力,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他一方面體現在政治制度上,中國提出的有些政治概念外國人不太理解,比如說和諧社會等。其次對外宣傳、民間外交也是軟實力的一部分,這些方面中國都需加強。
克裡·布朗建議中國應積極創新,不管是制度創新還是科技創新都應步子再大點,這樣才能跨越改革進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中等收入陷阱”。他說,“國際經驗顯示,‘中等收入陷阱’並非不可避免,部分國家已成功跨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韓國。而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則成為未能跨越的典型,這些國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由於科技創新能力整體偏弱,因此中國想要跨越,必須增強創新意識。”
討論仍在繼續,疑惑被不斷解開,這次會議成果,值得期待。
相關專題 |
· 2016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 · 2014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