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致敬志願者

任仲然

2014年08月25日15:5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魯甸地震災區,到處都可以看到身穿各式各樣服裝的志願者。他們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觸動著我、教育著我,也激勵著我。這些志願者不講任何索取,隻講無私奉獻,他們閃光的言行中有情有義有思想有境界,十分令人敬重,感人至深。一個民族的振興,一個國家的崛起,在志願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好的希望和未來。

下午5點鐘雨停了,我來到龍頭山鎮的安置點,廣播中通知受災群眾們吃飯,老人和孩子先吃,大家謙讓著排隊打飯,秩序井然,兩千余人沒有絲毫混亂。裝著百余斤菜的大盆前並排站著五六個小姑娘,眼光露出嚴肅和責任,她們既是受災者又是志願者。我問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做這項工作是領導派你來的嗎?”她快言快語地說:“不是,我自己主動來的。”並指著身邊的幾位同伴說:“大家都一樣,都是自覺自願來這裡干活的。”這些孩子大概都是剛上初中的年齡,但顯得比同齡人成熟了許多,庄重了許多,地震的考驗使她們迅速成長。

在離開帳篷區的小路上,我遇到一位胸前戴著黨徽,胳膊上戴著共產黨員袖標的女大學生。她在貴州上大學,暑假回家碰上了地震,由於在搶險救災中表現突出,今天上午被吸收“火線入黨”。當時,她正站在一條小河邊洗著滿腳滿腿的泥。這個暑假對於她來說意義重大,肯定足以影響她一生所走的道路。

天漸漸地黑了下來,在距離震中十余公裡的安置點上燈火通明。汽車聲轟轟,人聲鼎沸,搶險救災部隊的軍用大卡車,一輛接著一輛開來卸下救災物資后又開走。卸救災物資的都是附近的村民和學生。他們騎著摩托車來,干完活又騎著摩托車走,來了一批又走了一批,看似忙亂其實相當有序。這些人都是本土的志願者。

在卸救災物資的人群中,我在一輛卡車旁看到肩並肩父子的志願者。父親黑黑的比較胖,赤膊上陣,干活很賣力氣,而且還負責組織派工。兒子清秀瘦高,讀初一的年紀,手上包裹著紗布,干起活來顯得有些力氣不足。他們的家距離這裡有3公裡路,孩子正放假,就和爸爸來當志願者。

他爸爸是黨員,還擔任村委會的委員,8月3日發生地震的當夜,步行6個小時進入地震災害最重的村,當起了專干重活的志願者。開始是挖被埋者,后來是抬傷員也抬遇難者,接下來就是運送救災食品和帳篷,用他的話說是累得隻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了。一干就是7天7夜,前天他才從重災區返回來,最困難的那兩天,一天隻吃一包方便面,夜裡隻能砍一些樹枝放在山坡上,躺在上面打盹,休息兩三個小時起來再干。

我看這位爸爸志願者時,他的眼睛仍然布滿血絲,說話的聲音是沙啞的,但精神還不錯。爸爸拉著孩子的手說:“這是上午卸救災物資時被劃破的,沒什麼大事。”我問:“你在災區干了這麼多天,有沒有點補貼?”他馬上表現出對我的話不理解:“救人救命救災要什麼補貼?我家種了不少水果,收入挺高的。”一句平常朴實的話,道出的是真情真意和精神境界。

在這個安置點上,我還遇到一位和我年紀相仿的老志願者,他屬於比較有經驗的志願者,穿著山東日照志願者的橘紅色救災服,說的是一口膠東話。一細問,他是來自山東萊州的農民,和我的老家是鄰縣,頓時更加親切。我問為什麼穿著日照的志願者服裝,他說這幾年汶川、蘆山地震他都去當過志願者,服裝是蘆山地震時山東日照救援隊送給他的。

這位山東萊州老鄉說:“兒子大學畢業后留在北京工作,老伴在家裡伺候庄稼還養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過得挺好,總想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兒。這次魯甸地震的第二天他就來了,先是在昭通機場幫助運送救災物資,后來又到這個安置點上工作。”我有些不解地問:“你一個人來,是怎麼同當地聯系的呢?”他說:“我救災當志願者有經驗了,到災區就找民政部門,他們知道哪裡需要志願者。”從他的言談中,感覺到我國志願者的活動已經日趨成熟。

晚上,我找了幾位從震中轉移過來安置的受災黨員,了解地震山體崩塌滑坡的過程,重點是商量下一步過渡安置和恢復重建怎麼辦,怎樣組建臨時黨支部更好地把黨員作用發揮出來。他們很不幸,住著三十多戶人家的村庄被埋在了100多米深的滑坡體裡,不少親人都遇難了。一位六十多歲的老黨員,兩個兒子在外地打工,兩個兒媳婦和孫子都遇難了。8月3日那天下午,對他來說實在是一場剛剛過去的噩夢。

他目光呆滯地看著我說:“地震發生過程也就十幾秒鐘,過后兒媳找不到了,孫子也找不到了,整個村庄都不見了。那時我正在山上摘花椒,聽到轟轟的怪聲,回頭一看半面山滑下來,碎石滾滾煙塵遮天,自己腳下的山坡也下移了四五米。”

這個小村庄活著的有3名黨員,我希望他們在安置點組建一個臨時黨支部,當起主心骨,做好幸存群眾的工作,搞好過渡安置的災后重建。但他們受到的打擊和刺激太大了,每家都有幾個人遇難,很難從痛苦中走出來。這時,和我年紀相仿的山東萊州老志願者站了起來說:“我可以留在這裡,參加他們支部的活動,幫助村裡老鄉分擔一些。家裡人理解和支持我,我在這多住幾個月沒關系,向黨組織保証,我能和他們一起努力把村裡的事情辦好。”這就是覺悟,這就是黨性。雨后山風雖然有些涼意,但我的心卻被感動得熱乎乎的。

還是在這個安置點上,我正在翻閱著受災群眾的登記表,一位戴著共產黨員袖標的志願者拉了拉我的衣角,用濃濃的東北話問:“你還認識我吧?”我回頭仔細地辨認和回憶,驀然想起兩年前彝良“9·07”地震,傍晚在一個臨時救助點吃晚飯時,與這位來自黑龍江的年輕志願者認識了。這個小伙子屬於生命關愛組織的志願者,當時他向我反映十多公裡以外一個村有疫情,上百人發熱還未得到醫治,我當天夜裡就聯系醫療隊進駐了。

就是那天夜裡,在一個滿地泥水的帳篷裡,這位小伙子拿出了入黨申請書,懇切要求“火線入黨”。我被他的精神所打動,破例收下了他的入黨申請書,第二天早晨交給了縣委的同志,請他們按規定考察這位志願者,是否符合入黨條件由地方黨組織審查把關。

沒想到,兩年后我們又在損失更慘重的魯甸地震災區相見,這可能真的是一種緣分。他告訴我:“你從彝良地震災區走后,縣裡就有人到救助點來,了解我的情況和入黨的想法,真的要感謝你啊!”我說:“要感謝的是你,感謝你為雲南地震災區老百姓作的貢獻。”他拉著我的手接著說:“這次地震當晚,我就坐上火車上路了。坐了4天4夜火車,又步行走了7個小時才到了震中。你剛才一來就覺得面熟,我跟在你后邊有好一會,沒太敢認。真想不到還能見到你,你的頭發比兩年前白了。”與小伙子再次相遇,得知他已經入黨,年青一代志願者在救災路上奔走成長,我感到欣慰。

到地震重災區的第二天中午,我來到一個叫火德紅的地方。已經過了午飯時間,安置點上的伙房還有點剩菜剩飯,沒有桌椅板凳,我端著一小碗飯菜邊走邊吃,邊向災民們詢問些情況。在這裡又遇到了一小批志願者,他們都是十來歲的學生。在一個受災群眾登記台前,坐著一位小志願者,滿臉稚氣,一口童聲。從他登記的小本子上,我看到一個個名字和村名,其中有兩個村已經淹沒在堰塞湖十幾米的水面下邊了。我問小志願者:“誰安排你在這工作?”他有點迷惑地看著我答道:“我自己。”顯然,我這句問話是多余的。

不遠處有個新華書店設的帳篷圖書點,幾十個孩子還有一些大人在那裡看書。我走過去觀察,沒有發現哪個孩子把書帶走,也沒有人把書亂扔亂放。一位年輕的農民領著一個小孩,孩子手中拿出一本識字卡通書,怯生生地走過來問我:“能不能帶走這本書,孩子想用它識字。”我也拿不准此處圖書點的書可不可以帶走,但看到孩子渴望的目光,就自作主張地說:“可以,給孩子帶走吧。”

隨后,我詢問一個正在看書的小男孩:“這個圖書點沒有人管嗎?”他說:“有啊,我就是志願者,負責管這個圖書點的。”這時我才恍然大悟,有些志願者沒戴什麼標志,他們都是主動承擔著責任,自覺履行著義務。而且這個圖書點的書既可以看,也可以拿走的。

這次到魯甸地震災區兩天的時間裡,讓我感動的事情太多了,由此也使我聯想和思考了許多事情。所到之處,我看到的是盡職盡責堅強的黨性,看到的是堅韌不拔善良的人性。尤其是共和國的志願者們,絕對是地震災區的脊梁和筋骨。

他們中間有黨員有群眾,有農民有學生,有老有小。從老年志願者身上,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年輕志願者身上,我感知到了祖國的美好未來。

透過志願者這個先進的群體,我清晰看到了共產黨在群眾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切實體驗到了黨與人民融為一體的偉大力量﹔由此,我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加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和重擔。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娟)
相關專題
· 任仲然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