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記者 劉睿
2014年07月28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7月26日,在加沙地帶北部的拜特哈嫩,幾名巴勒斯坦人從被毀房屋的廢墟上走過。 |
7月27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沖突已經進入第二十天,造成至少1000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且死傷者絕大多數為平民。本輪巴以沖突持續時間之長、人員傷亡之慘重、國際影響之巨大,實為近年來罕見。曾經將促成巴以和談作為外交碩果引以為豪的美國政府,此時卻焦頭爛額地奔走於巴以之間著急勸和。分析人士認為,美國以自身和盟友私利為出發點、以損害其他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代價的中東政策,又一次被証明徹底失敗。
當地時間7月26日晚,以色列政府官員曾表示,應聯合國要求,以色列安全內閣同意把26日早上開始的加沙走廊人道停火延長24小時,至當地時間27日晚10時為止。但當時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並未同意延期的方案,並對以色列南部發動攻擊。然而,就在27日上午,哈馬斯忽然改口同意從當地時間下午2時起,在加沙地帶停火24小時。同日,以色列國防軍也發表聲明說,鑒於人道主義停火期間哈馬斯不間斷地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以軍決定全面恢復對加沙地區的軍事行動。
異於以往——
內部力量發生變化,外部調停不起作用
與以往沖突相比,本輪巴以沖突在多個層面顯示了不同之處。
首先,巴以內部局勢出現改變。今年6月初,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與哈馬斯成立聯合政府,標志著巴內部政治和解進程取得重大突破。但有分析認為,由於法塔赫在新政府中佔據主導地位,哈馬斯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以色列方面,此前為了展示和談誠意,釋放多名巴勒斯坦囚犯,招致國內右翼勢力猛烈批評。7月初又曝出3名以色列青年在巴勒斯坦遭綁架遇害一事,成為本次沖突的直接導火索。
其次,外部影響因素發生變化。以往,每當巴以爆發沖突,埃及和美國都會分別作為地區和世界大國介入調停。本次沖突爆發后,盡管兩國再次積極“滅火”,卻始終沒有促成沖突結束。重要原因是埃及自身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在穆巴拉克和穆爾西時代,埃及都能憑借其與哈馬斯相對親近的關系,從中勸和。然而,塞西當選埃及總統前后,強力打壓與哈馬斯有著密切聯系的穆斯林兄弟會,並宣布其為恐怖組織。這些舉措引起哈馬斯的強烈反感,而埃及政府關閉通向加沙的拉法口岸讓雙方的關系更趨緊張。
最后,發展趨勢也不同以往。在本次“護刃行動”開始的頭三天,以軍在加沙地帶傾瀉的炸彈數量已經是2012年以軍發起的“防務之柱”行動的兩倍。此外,以往在國際社會斡旋之下,雙方往往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達成停火協議,而本次沖突中,盡管埃及、美國以及聯合國多次介入調停,但沖突雙方均未展現出徹底停火的意向。
各懷心思——
陷入血腥沖突循環,以暴易暴沒有贏家
本輪沖突中,巴以雙方似乎都有著正當的借口:一方為了維護自身安全﹔一方為了奪回被佔領土,並為死難同胞報仇。然而,雙方的實際目的遠不止如此。
巴勒斯坦方面,法塔赫並不希望沖突持續下去,因為動蕩的局勢將動搖聯合政府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進而損害其執政基礎。總統阿巴斯先后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駐巴勒斯坦的代表見面,並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阿拉比、埃及總統塞西、美國國務卿克裡聯系,希望通過外交努力促使以色列盡早停止軍事行動。
而哈馬斯則希望,借大量無辜民眾遇襲身亡,宣揚反以口號,獲得更多的國內支持,打破法塔赫在聯合政府中的主導局面。此外,利用停火作為籌碼向國際社會施壓,要求以色列解除對加沙的封鎖,為自身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但為了自身利益多次拒絕停火,也讓哈馬斯逐漸失去包括阿拉伯國家聯盟在內的外部支持。
以色列意圖明顯,就是要在第一時間摧毀哈馬斯的火箭彈發射據點並清除其成員,讓哈馬斯明白與以色列對抗將要付出慘痛代價。但以色列同樣存在一些顧慮,大量的巴勒斯坦平民傷亡勢必將激起更大仇恨,今后不得不更加提防巴方的報復行動。
然而,如此陷入血腥沖突的循環,以暴易暴不會有真正的贏家,隻會造成更多傷亡,加深彼此間的仇恨。
進退兩難——
與中東盟友有嫌隙,影響力急劇下降
目前,巴以雙方均對美國的調停角色產生質疑。巴勒斯坦已經開始尋求美國之外的國際斡旋。以色列方面手握“鐵穹”導彈防御系統等先進裝備,在與哈馬斯的武裝沖突中已逐漸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不再對美國“打招呼”就採取單方面行動。軍事打擊的目的在於震懾和削弱哈馬斯的勢力而並非徹底消滅,因為無法預測今后是否會有更加激進的反以勢力取代哈馬斯的位置,讓以色列面臨更大威脅。但以色列不能接受美國的支持稍有減少。本輪沖突中,以色列對美國航空管理局發布針對特拉維夫的航空禁令表示極大不滿。盡管該禁令隨后取消,但可以看出,美國在巴以問題上捉襟見肘,進退兩難。
此外,美國及其中東盟友在其他地區重大問題上的立場存在嫌隙。在敘利亞問題上,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曾竭力勸說美國直接對敘動武,但奧巴馬政府在最后關頭放棄軍事打擊的決定讓沙特等國大為失望,甚至在一些公開場合直接批評美國政府的敘利亞政策。在伊拉克,恐怖組織攻城略地后公然“建國”,此時美國卻與“親密盟友”馬利基政府就軍事打擊恐怖分子討價還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這讓恐怖組織更加有恃無恐。
埃及金字塔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艾哈邁德·甘迪勒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整體上來說,美國在中東國家的影響力急劇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巴以沖突中,美國政府由於受到國內猶太勢力的壓力,一直備受袒護以色列的指責,而以色列也不能容忍美國減少袒護,造成了如今巴以沖突的加劇。在埃及問題上,美國政府一方面威脅埃及政府,如果繼續侵犯人權,美國將停止對埃及數十億美元的巨額軍事援助。但就在幾天前,當埃及政府提出巴以停火方案時,克裡依然在第一時間前往開羅,不僅對埃及的停火倡議表示支持,同時還宣布恢復對埃及的軍事援助。
甘迪勒教授說,美國以自身和盟友私利為出發點、以損害其他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代價的中東政策,又一次被証明徹底失敗。更危險的是,“恐怖主義”成為美國手中的萬能貼,隨時可以貼在阻礙美國實現自身利益的人身上,導致如今恐怖主義在中東地區肆虐的局面。
(本報開羅7月27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8日 21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