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王如鬆:生態系統“全身都是病”

2014年03月04日08:46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生態系統“全身都是病”

人民大會堂廣場上戴口罩的記者。 記者喬軍偉、邱偉榮 攝

昨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鬆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採訪中,王如鬆拋出了“環境容量過載”、“生態物業管理”、“官員離任要接受生態審計”等眾多新銳的觀點,並批評當前很多地方的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形同虛設”。

談生態:

生態系統消化不良

“如今很流行‘城市病’這個詞,確實,如今我國很多城市的生態系統可以說‘全身都是病’。”王如鬆對此打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例如濕地的大量減少,導致工礦企業排放出來的污水得不到淨化,這就好比人體的腎功能的衰竭。而城市綠地和植被多樣性正在不斷下降,就等於人體的肺功能出了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大自然原本自身的排污系統,好比人體的消化系統,但由於地表硬化,污水無法經過植被和土壤的淨化再回到土地裡面,其實就是生態系統的消化不良。”

除此外,還有生態中的脈絡,“像北京的二環、三環、四環一直到七環,好比人體的脈絡,交通擁堵不堪,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就跟著來了。”

追源頭:

不能光盯典型排放物

環境問題現已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但王如鬆指出,對於環境的理解,目前存在一個明顯的誤區。“一提環境大家就把目光盯在污染物的排放上,很多人以為環境出了問題,就是污染造成的。其實環境變差絕不僅僅是因為污染,例如霧霾,是不是所有污染物排放都達標了,霧霾就能夠降下來了?不一定。”

這是因為,環境問題既是污染物排放和淨化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也是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人類活動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說,我們目前的環境管理僅僅處於初級階段,基本上是重視部分的點源和面源污染,例如典型污染物、典型的排污企業等,但如果整個生態系統的容量已經過載,生態服務功能已經低於一定限度了,那麼,即使這些污染物、污染源都控制住了,我們的環境也不一定能變好。”

所以,在王如鬆看來,如果國家要花大力氣整治霧霾天,不能再走過去污染治理中“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片面、局部的治理模式,應該從整個生態系統著眼,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的路徑來設計治理方案。

要問責:

官員離任接受生態審計

“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我們的環境突然惡化得這麼厲害了?”王如鬆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體制是條塊分割的。“例如發改委重點是搞經濟社會發展的,而環保部門主要管點源污染和末端治理的,在環境管理的問題上,這兩個部門的關系是割裂的。”

王如鬆再次以河北省為例說明問題,“像河北一個省的產鋼量目前是歐盟28個國家產量的總和,但河北省的面積只是歐盟的二十二分之一,人口只是他們的四分之一,這好比歐盟把所有的工業都集中到倫敦附近,倫敦能吃得消嗎?那麼,當年的產業結構為什麼能這樣布局?我覺得國家發改委有責任,地方政府也有責任。”

王如鬆尖銳地指出,現在很多部門、很多領導只是把環境、生態當成一個口號喊,沒有落實到產業鏈上,沒有落實到人的行為上。“包括很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雖然如今每個大項目上馬前都經過環境影響評價,但是環境影響評價最后得出的結論,往往都是說,‘如果採取什麼什麼措施,本項目是可行的’。但就是這個‘如果’,往往監督不了,‘環評’后到底採取了怎樣的措施,最后也沒人去追究,導致了大量‘環評’形同虛設。”

除了立法還要問責。王如鬆建議還應設立生態審計制度,“每一個官員,離任前都要進行生態審計,你當年做的決策,若干年以后,如果環境和生態產生了災難性的后果要追究責任。”

提建議:

孵化生態物業管理產業

採訪中,王如鬆提出了“生態物業管理”的理念。“要通過對環境的有效管理、補償和修復來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他特別強調生態的就地補償。“例如一個企業佔用了500畝地,那麼這塊地原來是什麼樣的環境質量,是什麼樣的生態服務功能,使用前都應該進行專業檢測,檢測完之后,每一年的變化要有人監督。這塊地的生態環境變好了,政府可以給企業獎勵﹔如果生態環境變差了,那麼這個企業就要進行補償,比如說你破壞了水資源,那麼就要花錢把水資源修復好。”

王如鬆建議,政府可以孵化“生態物業管理產業”,就像如今每個樓盤都有物業管理一樣,“城市的建設用地也應該設一個環境質量和生態服務的物業管理企業。不是通過政府行政手段來管,而是通過市場來運作,讓用地單位雇請環境物業管理公司把自己所使用的這個地塊上的環境問題管理起來。包括這塊地上的土壤、水質,它的生物、植物的情況等,這些都管起來以后,我們的環境一旦出了問題就能找到責任人了。不像現在的霧霾問題,問到誰,誰都在埋怨,但誰都沒有責任。”

兩會

碼上看

霧霾太“傷人”

3月1日北京出現難得的大晴天,新的一周以好的天氣開頭,讓人會感覺比較開心。但空氣污染正成為北京市民的一個心腹大患,很多市民表示霧霾太“傷人”,來看一下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在北京街頭的街拍吧。

霧霾天:2008年是個拐點

“我國大面積霧霾天的形成,2008年是一個坎。因為這一年,我國基本上從工業化的初級階段進入中級階段,經濟總量、化學燃料的使用量、機動車的保有量等均達到了一定的數量。”王如鬆解釋說,2008年以前,我國很多地區的社會經濟活動還沒有超過區域環境容量允許的限度,所以並沒有表現出區域性、全局性的污染問題。

王如鬆以現在霧霾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為例分析說,這一帶的燃煤消耗量每年將近4億噸,機動車是2400萬輛,北京光是國家級的高速公路就有11條。“如此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以及物流和人流,再加上這個地區特殊的地形地貌,當北方的冷空氣南下比較少的時候,華北平原的空氣基本上不太流動,這個地方的霧霾就會非常嚴重。”

2008年以后,特別是最近的兩三年,我國不少地區的區域環境容量已經“過載”了。“值得注意的是,當環境容量、生態的服務功能超過一定限度以后,霧霾就連成片了,現在不光是一個城市,而是整個華北平原、華東地區,東部河南到陝西,甚至農村地區都已經非常嚴重。”王如鬆說。

2008年以前

2008年以后

相關新聞

北京再現霧霾天

據新華社電 北京昨日再次出現霧霾天氣,受地面低壓倒槽控制影響,擴散條件較不利,空氣污染較重。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表示,全市大部分站點PM2.5小時濃度均超過150微克�立方米。目前我國中東部大范圍區域為均壓場控制,污染狀況較重。

北京市氣象台3日7時發布的氣象服務專報顯示,4日白天偏北風將逐漸加大至4級左右,空氣質量將明顯好轉。

為治霾:

河北人工增雨雪

據新華社電 針對河北頻現的嚴重霧霾天氣,氣象部門開展了包括飛機探測實驗、人工增降雨雪作業等減少空氣污染的工作。

據悉,河北省氣象局聯合京津氣象部門制訂了《人工消減霧霾技術方案》,開展了2次飛機探測實驗﹔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盡最大可能減輕空氣污染。

針對去年以來的嚴重霧霾天氣困擾,河北省氣象局在全省11個市建立了地面環境氣象觀測系統,利用綜合監測和數值模式技術開展了霧霾天氣、空氣污染氣象條件等級和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服務﹔從去年10月1日起啟動了重污染天氣預警業務,目前共發布預警15期。

河北省中南部地區緣何易出現連續重污染天氣?河北省氣象專家在對比分析全省11個地市靜穩天氣日數后發現,今年1月至2月,石家庄、承德、唐山、秦皇島、邢台出現靜穩天氣日數較去年同期偏多。

河北省氣象專家李雲川介紹,華北平原始終處於弱氣壓場控制之下,易出現靜穩天氣形勢,有利於霧、霾的出現。太行山東麓容易形成氣流停滯區,由於氣流下沉增溫,容易在近地層形成逆溫,使山前平原地區空氣流動性差,污染物和水汽容易聚集﹔相對濕度增加導致氣溶膠快速吸濕增長,造成能見度下降,大霧形成而使大氣污染加重。專家認為,地形和大氣環流背景的共同影響是河北中南部地區霧、霾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黎蘅、李棟、楊洋、王納、杜安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姚奕)
相關專題
· 兩會萬話筒2014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