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同唱《木蘭辭》

上海音樂學院 楊賽

2014年02月28日16: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旅游巴士在德法的山水間穿梭,一路上都是笑語和歡歌。車上有大陸人,有香港人,有台灣人,有中國籍的,也有比利時籍的,在黑眼睛,也有大鼻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共60人。四天的行程,一半時間都在車上度過。大家約定,車外是異國風情,車內也不能沉悶,不管你來自哪裡,不管你什麼身份,都要為大家表演節目助興。

在車裡,除了1個嬰兒,梁爽年齡最小,不到11歲。小姑娘在比利時長大,在學校裡用的是法文和荷蘭文,回到家裡,爸爸媽媽卻讓她說中國話,背中國詩。她表演的節目,就是背誦整首《木蘭辭》,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聽她背完《木蘭辭》,我有些激動,立即站起來響應。我說,我兒子楊昊軒今年7歲,在國內上小學,他能唱《木蘭辭》。我知道,孩子學不好中文,是很多旅比華僑的心病。自己背井離鄉,孩子在異國長大,再怎麼也不能忘了本,丟了本民族的語言。其實,背古詩就是學中文的好辦法。中國古代的小朋友上學堂,都要背《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我在念文學博士的時候,導師就曾要求我和同學們每天背一首古詩。像《木蘭辭》這樣的古詩,都是中文的精華,朗朗上口,意蘊豐富,不僅要能背,還要能吟誦,最好能唱出來。詩意太濃,不唱不行。在國內,我幾乎每天都要帶著楊昊軒一邊散步,一邊唱古詩。在今年的根特學人學者春節聯歡晚會上,有個叫李其爭的小朋友,跟楊昊軒一樣大,朗誦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一首詩,很多人都能背。我在上海音樂學院講授中國音樂文學課程,知道這首詩配有古琴譜叫《陽關三疊》,也很有名,傳唱很廣。我請來3位中國學者一起為李其爭伴唱,還請來根特大學音樂學院的Dirk副教授用巴洛克提琴來伴奏。觀眾們看了,覺得很新奇,反響很不錯。五四時期,著名藝術家白宗魏曾經為《木蘭辭》譜曲,廣為傳唱。這首歌旋律朴實優美,很好地塑造了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的形象,曾經激起過無數中國人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我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同學們在課堂上一起唱過這首《木蘭辭》,下面就我唱給大家聽聽。

沒想到,我剛一唱完,坐在車子后排的李天慈馬上站起來說,這首歌我也會唱。她是一名心理學家,已經73歲了,是車裡最資深的華僑。她走到車子前面,從我手中接過話筒,又給大家唱了一遍《木蘭辭》,旋律跟我唱的差不多。我感到有些奇怪,問她,李老師,你怎麼也會唱《木蘭辭》?她說,我爸爸教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醫生,領著我們全家到過新疆、廣州和海南。10歲那年,大陸解放,我們一家人去了台灣。20多歲,我到歐洲留學,然后長期定居在比利時。小時候,爸爸經常教我們唱歌。在台灣,他唱得最多的歌曲是《義勇軍進行曲》,天一亮,他就跑過來,掀開我們的被窩,唱:“起來,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們兄弟姐妹四個,從小被他的歌聲一路鞭策,努力求學,不斷進取,現在兩個在美國,一個在法國,我在比利時。爸爸很老的時候,我去護理他,唱歌給他聽:“暖和的太陽他記得,照過金姐的臉,照過銀姐的衣裳,也照過幼年時候的秋香。金姐,有爸爸愛,銀姐,有媽媽愛。秋香,你的爸爸呢?你的媽媽呢?”我問,爸爸,這叫什麼歌呀,是你教我的。爸爸說,我教過你這首歌嗎?他已經記不起來了。聽了李天慈的這番話,車上的人唏噓不已。我說,李老師,你唱的歌叫《可憐的秋香》,是著名音樂家黎錦暉先生1927年的作品。

德法山水游回來后不久,我們收到邀請,去參加比利時陽光合唱團成立3周年慶典和華人中秋晚會演出。在這兩次慶典音樂會上,梁爽背誦了一段《木蘭辭》,我和李天慈教授合作演唱了《木蘭辭》。李天慈還特地帶上了她的小外孫。

演出結束后,我收到了梁爽的母親、旅比歌唱家盧進華女士的信:“同唱《木蘭辭》,很有意義。其一,對於在海外出生成長的孩子來說該是怎樣的一種鼓勵啊!梁爽也看了,她有點不好意思了!得繼續努力!對她來說我想應該是一個不小的鼓勵吧!因在海外出生成長的孩子學習和生活環境的特殊,一定要保護他們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閱讀和理解經典,領會做人的真正含義,並能持之以恆!其二,是你和李天慈教授的同聲吟唱木蘭辭的感人場面使我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這感動來自對祖國經典文化幾千年的傳承,來自祖國大陸和寶島台灣兩岸同宗同文對優秀傳統經典文化的傳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