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人人都是“夢之隊”

陝西石泉 王瑋

2014年02月27日15: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當我背著新書包拉著奶奶的手走上去學校的小路時,母親正在張羅著豬食,父親則叼著煙站在屋旁的泡桐樹下。半小時后,奶奶氣喘吁吁地回到家時,看到是的是父親正拿著藤條,藤條的前方是我撅起的屁股……

是的,我逃學了,准確的說我還沒走到學校的路上。這就是我第一次上學時的情景,藤條和屁股就這樣生拉硬拽地牽扯在一起。在藤條的催促下,我到了學校上了平生第一堂課。晚上,耳朵裡先是父親的大道理,繼而是母親的噓寒問暖。

就這樣,我開始了整整18年的求學生涯。當歷史的車輪匆匆駛過,當我一次次打開泛黃的記憶,留下的是對藤條的感激,激起的是對未來的企盼。這企盼,來自於父親額頭越來越深的皺紋,來自於母親日漸生長的白發!

我在企盼什麼?“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雖古人如此雲,但我仍有一個夢,我希望用的雙手讓我的父親母親生活的更加幸福。

這個夢,源於父親意味深長的眼神和貨真價實的藤條。父親是個農民,80年代高中畢業,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鄉開始務農,從此,犁地,種田,在厚重的土地裡揮洒汗水。直到2001年,我上了高中,土地裡的經濟不足以支付高昂的學費,父親便背起簡單的行囊輾轉中國數省,先是在山西的煤礦,又到廣東的工廠,再到如今的甘肅。現在我已經參加工作,然而父親並沒有回家。父親雖是地道的農民,但他的思想很開放,他有他的教育方式。除了第一次上學時的藤條教育外,之后再也沒有打罵過我。他用的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那是一種既帶滿滿期許又帶絲絲責備的眼神。當我每次看到他這種意味深長的眼神時,我就會更努力的學習。這眼神,伴我走過18年的求學生涯。

這個夢,源於母親溫暖的問候和瑣碎的嘮叨。母親很賢惠,裡裡外外都是一把好手。種地、養蠶、洗衣、做飯,可以概括她50年來的生活。母親沒有念過多少書,很少給我講大道理。然而,她卻用另一種方式深深地影響著我。童年記憶中的油燈下,浮現的是母親縫衣服納鞋底的慈祥面容﹔上學臨走時的耳畔,傳來的是母親瑣碎的叮嚀和嘮叨﹔外出求學時的電話裡,聽到的是母親的囑咐與鼓勵……正是母親的嘮叨,使我在生活的道路上愈加成熟﹔正是母親的鼓勵,使我在學習的逆境中迎難而上。

父親的藤條,母親的嘮叨,催生了我的夢。

父親的眼神,母親的鼓勵,將鞭策我為實現這個夢而努力。

我將永遠把父親的藤條挂在腦海中。藤條,是父親對我的鞭策。夢想的實現依賴於努力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牢記父親的教誨,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一絲不苟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在工作取得了成績時,不驕傲,時刻用藤條警示自己﹔當工作陷於困境時,不氣餒,認真反思自省,用藤條鞭策鼓勵自己繼續逆勢前行。

我將永遠把母親的嘮叨放在心頭。嘮叨,是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期許。夢想的實現離不開細心的生活。在開始一件事時,將謹記母親的叮嚀,必須精心准備,做好計劃。生活的小舟隨著時間前行,一路上有陽光,亦有風雨。陽光普照的時候,若想到風雨時的艱難,便會未雨綢繆﹔風雨交加的時候,憶起溫暖的陽光,便會懷揣鼓勵,逆風上揚。

也許相比中國夢,我的夢想很渺小,甚至不值得說。然而正是每一個人都懷揣著這樣一個渺小的夢,便組成了一個中國夢。若人人都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中國夢便會實現。因此,人人都是“夢之隊”。我將懷揣為父母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小夢想,帶著父親的藤條和眼神,聆聽母親的嘮叨和鼓勵,努力工作,細心生活,在實現夢想的路上前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