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 曾其祥
工作七、八年,“工農兵”干全了,我一直好干好學,可是,一時發現,舉步維艱,眼前總有不平事。高中畢業工作后,隨父母到了最西北的阿爾泰地區吉木乃縣邊境團場,有人高中畢業后進了城,我去國境線上當了農工,一年后當了兵,也沒有機會參加高考,眼見部隊存在個別不正之風現象,比如某戰友的父親來過后,那位戰友很快入黨提干。我當兵5年回來后,眼看一些人靠家庭關系路子擠入好單位好工作,我卻沒工作,最明顯的是,我在部隊是放映員,考有執照,復員回到當地,電影院要了另一個同時復員而沒有考上執照的人。我不服去找那裡的領導,我終生記得那張無言以對、吃驚、尷尬並帶著譏笑的臉譜。最后,我從不求人的父親痛苦地找到握有實權的戰友,我才有了工作,去當廠門衛,聽到有人罵我們是“看門狗”時,別提我當時有多麼沮喪低落。
我是一個農工的兒子,熱血青年,青春夢蕩漾著我的人生激情,可我的夢沒有實現途徑,那是文革后期,想實現夢想,就如同想登天。那時民間流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不如一個好爸爸”,開始時興送禮,其標准是“手榴彈”(酒)、“二十響”(煙)。我沒有那樣的“好爸爸”,我家經濟條件不允許,加之生性梗直的我,又不想去求人,一幅死不低頭的倔強,所以,我心存不平,在糊裡糊涂無可奈何中,宛如一葉小舟隨波逐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當時說得一個形容詞叫“拱冰開河”,喻示改革的春天到了,那些年裡,社會在大張旗鼓發生著重要變革,原有的人事格局迅速被改革洪流沖破,大家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很快就匯入了公平競爭快節奏、高效率的改革開放大潮。我時值青年,趕上了這個浪潮。這是一個小平政治旋風帶來的大變革時代。工廠開始論績不論人了,用人機制大為改觀了,於是,我應運而生,我踏實肯干得到褒獎,又充分發揮了寫作特長,很快就脫穎而出。由於我寫作上小有成績,先是廠政委郭榮富提名提拔我當了黨辦干事,后來的廠長楊德元和書記許桂珍,認為我工作能力強,表現好,又是年輕人中為數不多的黨員,就送我上海中國紡織大學上大學。要在過去,像我這樣“沒路子”、沒背景的人是不敢想的。
我人生最重要的,是1985年1987年在上海的學習,可以講,是當時的改革熱潮和上海的知識文化環境,給了我一個時代,甚至說,帶來了我一生的重要轉型。至到現在,我從不后悔沒有去同年考入的熱門領干班,因為,當時就有人說我“沒遠見”,埋怨說,領干班是出大干部的地方(現有人早是高官了)。我不后悔,且永遠慶幸的是,我去了上海這個知識文化的大前沿。在上海兩年,我思維模式和性格發生了質的飛躍。原來的我,因為早年家境貧困,從來事不遂願,自卑拘謹,平時不吭聲氣,澀於見人,有些自閉,兩年的大學讓我讀懂了人生道理之一:這個世界是大家的,有我一份。我成了活躍的人,回來后,朋友說我已判若兩人。我認為,是大時代和在上海的學習,使我看懂了社會與人生。我覺得大千世界有一把鑰匙在手,我自稱為“一把鑰匙論”,認為凡人凡事,隻要把握事物的規律性,就會一通百曉,於是,我以“闖創”為座右銘,進入了大學后的工作實踐。
變化來自時代,時代選擇“弄潮兒”。1988年,我畢業后的半年,國家企業承包責任制風起雲涌,我不甘平庸,反復思量后,決心一試身手。我報名通過公開競爭機制,承包了一個無人問津、被當地稱之為最爛的企業,而當時我的工作單位和崗位,都是當地最好的,工資獎金最高,我又算鳳毛麟角的機關干部,別人已很羨慕了,有朋友說我犯了神經。然而,我要另辟蹊徑。我認為,我“闖創”信奉來自小平時代敢試敢闖的精髓,我想他們不太明白“運動與創造”的求變道理,這個世界是有膽有識人的世界。就這樣,“又生又嫩”的我,一躍成為副縣級企業廠長兼黨委書記。雖然此中苦不堪言,飽嘗其市場經濟海水的苦澀,但我大為成功。我在 1990年,當時提“市場經濟”這個詞還有所顧及時,我創新實施了“廠內市場”、“買斷經營”、“極限成本管理法”三項企業管理運行機制,被當地稱為“銳意改革”的闖將先鋒,我一心一意,公而忘私,卓有成效的出色表現,得到上級領導的支持,也使瀕臨倒閉的企業得以起死回生並且得以發展。一位大領導高度評價我說,隻要給曾其祥一個獨立平台,他就會有不俗的表現。我的創新成為當地經驗,也使我在企業管理上創造出了奇跡,后來,我又兼並了兩個企業,成為三個企業的一把手:廠長、礦長、總經理、書記。1994年5月,我獲得了自治區“建設開發新疆”獎章,獲最佳經營者稱號,1995年6月,獲國家行業優秀廠礦長稱號。
回想這段企業領導生涯,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得到了一種公平。一個光明向上的時代,必然使許多人盡其所才,這樣的時代,能擯棄慣性因素而誕生奇跡,也使靠看風使舵投機取巧的人得到一定的扼制,處在社會進步發展高潮期,就必然會有一個較為公平的場所。
公平,是一個社會是前進還是倒退,是向上還是倒退的重要標志。我由衷感謝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由衷感謝以鄧小平為主要核心的中國歷史階段的領導精英們,為中國人民創造的一個公平的時代,也為國家創造出改革開放的奇跡,同時,也給了千千萬萬像我這樣一生可能毫無建樹的青年嶄露頭角的機會。2008年,我把上述經歷和沉思,寫成出版了31萬字的長篇小說《東方風來》,以此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中國夢是大多數人夢想成真的集合,充分發揮或最大發揮大多數人的熱情和積極性,才能產生這一巨變,這一巨變能產生社會的繁榮與發展,而此正是大多數人夢實現的前提。實現中國夢,眼下最重要的途徑是堅持改革。我們由衷贊美黨的十八大,不僅提出實現中國夢,更以唯物主義姿態提出了途徑,當前種種舉措讓我們看到改革力度越來越大,步伐越加堅實,我們充滿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