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拐杖鄉醫”30載 圓了山村鄉親健康夢

山東海陽 李喻曉 姜雅靜

2014年02月25日14:2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3歲,他患上了脊髓灰質炎,小小的年紀躺在手術台上闖過了鬼門關﹔18歲,他成了全村唯一的鄉村醫生,沒日沒夜學醫治病,解決了全村1000多人的看病難題,這一守就是34年。30多年來,寒暑交替,風雨雷電,總有他走村串戶,依拐而行在崎嶇山路上的身影。30多年來,劉在訓為村民健康精打細算,為村民排憂解難,成為當地群眾健康的“守護神”和“辦事員”。他就是剛剛榮獲第四屆“煙台市道德模范”榮譽稱號的劉在訓。

拄著拐去大山外學藝

劉在訓出生在海陽市郭城鎮宅家夼村這個小山村。 宅家夼村地處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信息閉塞,與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劉在訓親眼目睹了村民由於缺醫少藥導致家破人亡的悲劇,而自己本身也是悲劇的主角。劉在訓不想讓這些悲劇在鄉親身上重演,立志成為一名可以為鄉親救死扶傷的醫生。

劉在訓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拄著拐,亦步亦趨地到離村30公裡外的鎮衛生院“偷藝”,和醫生借閱醫學書籍學習。衛生院的醫生看出他的心思,為他人殘志堅的精神折服,索性讓他跟班學習。他勤奮好學,積極鑽研,領會掌握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術很快。經市衛生局考核合格,劉在訓正式成為宅家夼村一名鄉村醫生。

劉在訓深知鄉村醫生是一種崇高而神聖的職業,他常說:“鄉村需要鄉醫,鄉親需要鄉醫。”劉在訓把不斷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術傳授和服務於農民。他把從書本、報刊、雜志中摘錄的疾病防治、飲食與健康、運動與健康等健康知識,編織成通俗易懂的山裡話,戴著鄉親們就宣傳。他常說:“神仙能治病,預防是菩薩啊。治病要從防病做起,要教會鄉親們懂得健康知識,懂得如何防病。”可以說,劉在訓對農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在鄉醫中是先知先覺了。

拄拐出診摔爛了6塊手表

“全村人一有個病,老劉拖條病腿就走,你想想,拐杖踩上塊韭菜葉就能把他滑倒了,更別說出門趕上雨雪天的,摔那些跤都數不清啊……”正在就診的老人老淚縱橫和筆者交談著。老人說得韭菜葉將其滑到被劉在訓戲稱為“韭菜門”事件。一次,劉在訓吃著韭菜餡的餃子,這位老人身體不舒服讓劉在訓到自家來看下,劉在訓放下碗,拄著拐就走,剛邁一步就摔了一跤,原來是劉在訓吃韭菜餡餃子時,一片韭菜葉落地上又沾拐杖上了,把他滑到了。這小小的韭菜葉就讓劉在訓栽了一個跟頭。劉在訓爬起來,拿掉拐杖上的韭菜葉,自己調侃著自己:以后可不吃韭菜餡餃子了,吃白菜餡的。

因村裡的路非常難走,拄著拐杖的劉在訓不論刮風下雨,都堅持出診,經常走一路摔一路,“我那時候沒條完整的褲子,都是摔爛了又補上的,手表都摔碎6塊。”劉在訓提起這些還是帶著微笑。

劉在訓曾經一年隻有150塊錢的收入,一塊手表就要28塊錢,每次摔碎后,劉在訓都能心疼好一陣子,但還是要再花錢托人買來。“給鄉親打吊針做實驗,必須得有個手表,我這輩子就心疼這東西。”劉在訓又看了看自己腕上的手表。

即便自己行走不便,劉在訓還是借助經常到鎮上進貨的便利,幫村裡人捎東西、辦戶口、辦准生証乃至去集市上給誰買點家需之類等雜事一概“包攬”下來。鎮上部門的人都喊劉在訓為村民代理。劉在訓也樂呵呵的:“村民讓我這個殘疾人當辦事員,是我的福分,說明我不但能解決鄉親們的病痛,還能方便鄉親們的生活。我驕傲啊!”

家就是衛生室 手機就是120 火炕就是鄉親們舒適的病床

最初,村裡也有個衛生室,卻破舊不堪,連頂棚都沒有,已經是危房,劉在訓當上鄉村醫生后,眼看著村民在危房中來來回回,因擔心鄉親們的安全,他干脆將衛生室搬到了自家的一間狹窄的屋子中。2006年,海陽市實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由村負責建設衛生室,衛生院負責醫藥器械和安排鄉醫進駐。村裡無力新建衛生室,小屋子已經滿足不了全村人看病的需求,鄉醫劉在訓自告奮勇,將自家兄弟的8間民房借來,自己掏錢買了沙發、桌椅、彩電、冰箱,經過修整,一間開在民房的鄉村衛生室就此開張。在村衛生室門前,種上花、栽上草,給鄉親們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花園式衛生室。 村委會主任和衛生院長都感激他的無私。“改善村衛生室的面貌,提高自己的醫術,更好地為鄉親們服務。這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至於個人得失沒必要去計較了。”劉在訓如是說。

自從衛生室搬進家,劉在訓的生活也完全被“鄉村醫生”佔據,每天早晨4點鐘起床燒熱炕等待患者來打點滴,晚上10點鐘以后患者離開后自己再堅持看會醫學書,“在農村就是這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什麼大病小病都得找我,所以就必須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會,看病不是兒戲,關乎生命啊。”劉在訓感慨著。

劉在訓在晚上睡覺都要保持一定的警覺,隻要電話一響,就要立馬出診。有時候趕上村裡停電,村民隻能通過手機聯系劉在訓,偏僻的村庄信號也是忽有忽無,劉在訓經過四處移動找到信號稍好的位置后,輕輕地將手機立起來放在炕上,就怕錯過了哪位鄉親的求診電話。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隻要鄉親們有需要,他總是隨叫隨到。冬日裡,劉在訓會將火炕烘得暖暖的,讓來就診需要打吊瓶的鄉親們躺在暖烘烘的炕頭。他總是先將自己的手捂熱,再去做聽診、觸診、量血壓這些接觸病人身體的事宜。因患脊髓灰質炎導致腰以下肌肉萎縮,劉在訓給病人量血壓需要雙手同時進行,劉在訓不得不將拐杖倚在炕邊,單腿著地支撐著整個身子。

10年前,村裡的一位村民正在家裡打院子,還請了幾名的瓦匠過去幫忙,中午一家人招待幫忙的村民吃完飯后,突然有8人食物中毒,其中6人已經達到休克的嚴重程度,就在這時,劉在訓的電話響了,得知情況后,劉在訓拉來自己的“醫務包”拄上拐杖就火急火燎地趕去。

“是有機磷中毒,必須馬上輸液。”6條大漢在劉在訓眼前奄奄一息,來不及多想,劉在訓立馬出去招呼鄉親將這些病號抬到醫務室,當時的醫務室隻有一間屋子,隻能躺下3人,另外3人隻能到距自家百米外的鄰居家進行治療,從中午11點到晚上8點,6人共挂了18瓶點滴,取藥、兌藥、換藥,全是劉在訓自己一人來回奔波,期間的8個小時,劉在訓顧不得喝一口水,甚至連炕沿兒都沒沾上,忙活下來,因右腿用力時間太長,也沒了知覺。直到患者漸漸醒來恢復意識,其中一位患者眼含淚水:“老劉啊,我真沒想到我還能活著。”

如此大的工作強度對正常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而劉在訓硬是撐到最后,“全村就我一個醫生沒有選擇啊,6家人緊緊圍著你求你救命,當時就一個信念,都治好。”劉在訓說起這事來聲音和目光都堅定起來。

苦點累點沒啥,就害怕鄉親有點啥

面對每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劉在訓都熱情接待。為家庭困難的患者減免醫藥費,對於村裡的一些老人他從來都是當自己的老人一樣對待。有時鄉親們看病沒有錢,他就給賒著﹔遇到困難的鄉親,他就給予減免﹔碰到孤、老、殘、孕病人,他就親自上門服務。他經常把一板藥剪開分粒賣給村民。有鄉親就笑話他:“老劉,從沒見過你這樣賣藥的啊。醫院都幾盒幾盒的開。一盒裡都好幾板。你倒好,一板藥都剪開賣。”劉在訓道:“有的病人就需要幾粒而已,拿回一板去干什麼,鄉親都不富裕。咱別騙人,思想端正點比什麼都好。”

村裡有個劉成貴老人,孩子都在外面打工。一冬天夜裡,劉成貴老人突然昏倒,劉在訓給予其診斷為腦血栓。由於身邊無人照顧,劉在訓把病人接到家中的熱炕頭上,除了給老人打針喂藥外,還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康復鍛煉等,這一住就是28天。吃喝拉撒睡,劉在訓全天候伺候著,堪比大醫院的ICU病房。老人在劉在訓的救護和看護下,奇跡般的康復了。劉成貴老人為表感激之情,要多付錢給劉在訓。劉在訓分文不取,道出實誠地卻又讓老人捧腹的話:“我不圖這個。給我個藥錢即可。我這殘疾人陪護可不及格啊!”

有的村民見劉在訓如此勞累卻沒多收分文,埋怨他:“你這是何苦呢?你這是養活爹啊。”劉在訓微笑著:“苦點累點沒啥,就害怕鄉親有點啥。現在,大家不都在談論中國夢嗎,我說不出個大道理來,這句話就算我的夢吧。”像這樣,劉在訓把病人接到家中床頭治療的年年月月幾乎都有,30多年來也有1000人了。

做為殘疾人的劉在訓,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醫生劉在訓,盡管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業績或可歌可泣的事跡。但30多年來,劉在訓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和愛護。2005年至2012年連年被海陽市衛生局評為“優秀鄉醫”,其中2009年獲得海陽市“首席鄉醫”稱號,2013年又榮獲“煙台市道德模范”榮譽稱號,2013年10月15日參加頒獎典禮時,劉在訓還得到了2000元的獎金,但這卻讓他惴惴不安,“道德這事兒,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這些錢應該幫助那些困難的人才是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