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椒縣 林如玉
路是什麼?是托載著希望,可以抵達夢想的方向。
幸福是什麼?就是好夢成真。
用愛編織的夢是最美的。
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小夢想。
無數個小夢想,織就美麗的中國夢。
在廣袤的皖東大地上,鋪展著一條修長的彩帶。不,它其實不是什麼彩帶,而是園林式的景觀通道——滁全路,把滁州和全椒這兩座正在騰飛的城市串結在一起。滁全路全椒端,車流如織,輪聲沸天,緊緊鉚接上貫通蘇皖兩省省會的寧合高速,源源不斷地輸送或下載著經濟、文化等各類需求。
滁全路在當地人的心目中,不折不扣是奔小康的幸福路。
張斌,一個30多歲、憨厚、訥於言語的男人,卻是滁全路全椒道班的老班長。冬季,任朔風凜冽、寒氣徹骨,他都和班裡人分散在各段路面上巡查,臉都被凍出了裂口。遇上雪天,他們24小時不眠,蹲守在橋坡上,一見坡面結冰就抖擻精神揮手撒鹽,防止車輛打滑出事故。2013年夏季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持續高溫天氣,似火的驕陽炙烤著黝黑的路面,路表溫度起碼有50攝氏度,鳥都噤聲躲進了樹叢。燠熱沒有嚇退像張斌這樣的馬路守護神,他們照樣上路排除險障、做路面保潔﹔身上的汗沒干過,下班了脫下衣服,就見白亮亮地結著一層鹽霜。記者在採訪酷暑中奮戰在馬路上的張斌時,他沒有絲毫的怨尤情緒,相反,他的眼中漾著一種幸福感,仿佛身旁連綿不斷的車流就是躍動在他青春五線譜上最動聽的音符。單調而辛苦的工作,並不算高的工資,甚至家就是道班裡簡陋的值班房,他的幸福夢就如此簡單?!記者對這位值守在幸福路上的漢子產生了疑惑,就與他拉起了家常,無意中竟聽到了一段可謂感天動地的故事,原來他一大家子多年來卻在修造另一條幸福路、圓另一個幸福夢,夢的主角是與他毫無血緣關系的妹妹——張成芳。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個夏日的早晨,注定對張斌一家來說是極不平凡的。張斌的老家在全椒西南的二郎口鎮小夏隊。那時張斌父親張德義在省道——浦合(南京浦口到合肥)公路上做一名普通的養路工,母親料理著農活和家務。那天晨霧散去,看日頭漸顯毒辣,張斌的哥哥張成就決定到地裡為快旱蔫了的西瓜秧澆水。剛到田頭,張成就看見草叢裡有件塑料薄膜裹著的東西在動,並發出微弱的聲音。他小心地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周身紅通通的嬰兒!臍帶還沒剪,身上爬滿了螞蟻。還是個十六七歲愣頭小伙子的張成不知所措,就掉頭跑回家喊奶奶。
家裡不缺孩子,何況那是一個因引產而被遺棄的女嬰(身上的引產針眼清晰可辨),可是看到孱弱的小生命在無助地掙扎、喑啞地哭喊,張斌年邁的奶奶也為之動容。她來不及多想,慈愛地抱起嬰兒,快步走向鎮衛生院,請醫生為她剪臍帶、清洗身體。
孩子的命算是保住了,可是打聽來打聽去,附近沒有哪家願意收養她。農家添一張嘴談何容易!孩子就暫且放在張斌二叔家撫養。平添了許多勞作不說,單孩子喝的奶粉就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二叔家漸漸招架不住。已是40多歲的張斌父母,看到孩子那一雙水汪汪的眼睛似乎在祈求著什麼,心一軟,就把孩子抱回了家,當作女兒撫養,給她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張成芳。
上天似乎從此就開始更嚴峻地考驗張斌一家對小成芳的感情和她的生命力。
小成芳的可愛,的確給張斌家帶來了新的歡樂。張斌父母視她如己出,一刻都舍不得丟開她﹔張斌和哥哥張成也把她當作親妹妹,一放學回來就逗她玩,處處寵著護著她。但是小成芳身體極其虛弱,不論什麼季節,三天兩頭感冒、發燒,是附近診所的“常客”。 這樣的身體狀況,直接導致小成芳小學畢業后,就被迫中斷學業回家休養。
為小成芳治病,成了張斌家越來越重的經濟負擔。起先,每個月張斌父親發的工資,一般隻夠付診所的醫藥費,就是剩下一點兒,也用來買糖給小成芳吃了。其實,家裡不論有什麼好吃的東西,總是為小成芳留著,弄得張成、張斌兄弟倆倒不像是父母親生的了。即便他們對小成芳百般呵護,還是發現她身體出現了浮腫症狀,久不消退。鎮衛生院、縣人民醫院,張斌父母不知跑了多少趟,也經常帶她去南京兒童醫院檢查、治療。各家醫院查來查去,都查不出病因,吃藥、打針、打點滴也漸漸無濟於事,甚至院方多次下了病危通知書。幸好,每次她都挺了過來。一家人的工作、生活,都因小成芳的病情而涂上沉悶的色彩,一次次病危,幾代人都為她一次次哭干了眼淚。醫藥價格居高不下,后來每年全家的收入幾乎都用在了為小成芳治病上。盡管身心俱疲,聽說小成芳可能得的是腎炎或乙肝,也許偏方能治好,張斌父母就又不顧路途遙遠,背著她到馬廠、巢湖柘皋等地求醫問藥。可是醫生問遍、方子用盡了,病情仍不見好轉。
張斌家收養小成芳、為她治病的曲曲折折,在二郎口鎮及周邊幾乎家喻戶曉。人們看到了做人的責任,看到了親情的偉大,看到了人性的高尚,都為這麼一家人的真情付出而惋惜、感動。在別人把夢想與紛繁的奢華、浪漫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張成、張斌和他們的父母的夢想只是讓這個可憐的妹妹有一天能同其他女孩子一樣健康,一樣地做上幸福夢。
2011年初秋,張成芳再次因病情嚴重住進了縣人民醫院。又4次收到醫院下的病房通知書,張斌父母決定把她轉到南京治療。一家人乞親求友,才勉強把送張成芳到南京治療的費用湊齊。這些年,一個原本在農村算得上殷實的家庭,因為有了她而窮得叮當響。在小洋樓已很普遍的當地,張成結婚時,隻蓋了一間小瓦房做新房。張斌后來更寒磣,借用二叔家的三間舊瓦房,才把新娘娶回來。
好不容易轉到了南京鼓樓醫院,急診中心醫生仔細地察看了她的病歷和體征,表情凝重地搖了搖頭,說,還是趁她有口氣,讓救護車送她回去吧,再遲了,也許就回不了家了。一家人一下子抱在一起哭了起來。
回到家,張斌和她的父母瞅著渾身是吊水留下的針眼、氣若游絲的張成芳,一邊揪心地抹已無淚可流的眼睛,一邊趕緊為她准備后事。
也許是上蒼也不忍心讓張成芳離開無比愛著她的親人。盡管她仍然依靠輸氧維持微弱的呼吸,可是這微弱的氣息在堅強地延續。哪怕隻有百萬分之一的希望,她的親人依然不會放棄。張成芳再次被送到二郎口醫院打點滴維持生命。沒想到,她居然逐漸恢復了知覺。張斌、他的父母等親人喜極而泣,再次緊急送她到南京鼓樓醫院診治。
經過南京鼓樓醫院更加全面、細致的檢查和專家會診,最終確診張成芳患的是先天性心臟病,隻有手術才能治愈。並且,手術必須盡快做。
病根子總算找到了,可是做心臟手術要十幾萬元的費用,對一個已極度貧困的家庭來說,這次東挪西借才弄到幾千元錢,剩下的“天文數字”再到哪裡去弄呢?
由於病史很長、手術難度很大,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教授准備親自擔任張成芳手術的主刀醫生。
張成芳的病情一分鐘也耽誤不得。那麼多的錢實在拿不出,張斌母親不得不去找王主任商量,求他救女兒一命。王主任在與她的交談中,得知張成芳非同尋常的出身、為她治病的坎坷經歷和家庭由此而致的貧困狀況,這位享譽國內外、曾獲我國醫師協會頒發的“金刀獎”的外科專家大為感動。手術所需的器材、藥品,院方必須收成本費,為了救治張成芳,王主任自己捐款2萬元。其他醫護人員聽說這一感人故事后,也紛紛慷慨解囊。在王主任的幫助下,張成芳的手術還各獲得了南京紅十字會、雞鳴寺數萬元的捐助。
王主任主刀,張成芳的手術很成功。
更多溫暖的手向她伸來。南京鼓樓醫院讓她住每天隻要2元的愛心病房,那些病友知道她家買不起多少營養品,就把自己吃的排骨、燉雞省下來,送給她補身體……
在溫馨的氛圍裡,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張成芳很快康復出院。這是生命的奇跡,更是愛心創造的奇跡。
她是個熱愛勞動的女孩子,就是當年輟學在家,身體稍能允許,她就到村辦服裝廠剪線頭,雖然斷斷續續支撐著干了3個月,且隻掙了150塊錢,但她希望通過僅能完成的微少勞動,最大程度減輕自己給家庭帶來的負擔。身體調養好后,已是個大姑娘的她,青春活力開始迸發。她不等身體硬朗,就奔赴南京,憑著不怕苦不怕臟,輕鬆找到了一份較穩定的工作,冀望能養活自己、反哺親人。
在石城打工,她良好的品性不久就博得一個同鄉小伙子的愛慕。2012年,他們喜結連理﹔2013年,他們有了個男孩......
在電話裡,張成芳說,她臘月二十七放假,才能回家看望最思念的親人。她一分一秒都沒有忘記父母、哥嫂、王醫生和好多好多好心人的恩情……
——張德義、張斌,這對在縣內最繁忙的“幸福路”上為無數過往車輛和行人守護幸福的父子,終於筑就自己心中那特殊的幸福路——張成芳的幸福夢。為了圓這個夢,張成芳的父母變得更蒼老,她的兩個工作多年的哥哥至今在縣城沒有住房。也許這個夢很小、很平凡,但是它見証、傳揚了中華美德。如果這樣的美德之花開遍中華大地,中國夢就不會遙遠,就真實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