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干部論壇

十八大報告解讀·部長訪談

編織天羅地網 精測氣象變化——訪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記者 劉毅

2012年12月18日07: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十八大報告】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閱讀提示:

編織一個由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地面自動觀測站、氣象衛星等組成的災害觀測“天羅地網”,進一步提高全天候、高密度的立體監測能力。繼續強化、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這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是第一次。

如何落實十八大精神,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近日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一問:防災減災形勢如何?

“幾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天氣動輒出現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等災害防御能力。作為十八大代表,您學習、討論這個報告時有什麼體會?

鄭國光: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等災害防御能力。明確提出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這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還是首次,充分表明黨中央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強度增強,氣象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和不可預見性日益突出,“幾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天氣動輒出現。最近幾年流域性特大洪澇、城市內澇、區域性嚴重干旱、高溫熱浪、極端低溫、特大雪災和冰凍等災害頻繁發生,集中暴露了我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基礎設施和機制體制的薄弱環節,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二問:預報如何精准及時?

提高立體監測能力,完善預報業務系統

記者:談到氣象,很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天氣預報。有人說預報越來越准了,但也有人抱怨預報經常不准。氣象部門今后將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和精細化水平?

鄭國光: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精細化程度和准確率水平不高,確實一直是氣象防災減災的主要瓶頸。我們要努力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精細化和准確性水平的突破,編織一個由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地面自動觀測站、氣象衛星等組成的災害觀測“天羅地網”,進一步提高全天候、高密度的立體監測能力﹔完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加強相關科學研究,提高預報准確率、精細度和時效性。具體來說,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會提高,現在自動氣象監測站的網絡,間隔是全國平均20公裡,到2020年將實現全國平均每10公裡一個氣象監測站﹔現在24小時晴雨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是87%,到2020年要提高到90%﹔現在社會對氣象服務的滿意度是86.2%,到2020年要提高到90%以上。

實際上,做出精准的預報還不夠。不僅要把災害測得更准、報得更准,還要使老百姓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氣象信息,實現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裡”的突破。完善電視、手機短信、網絡、電話、廣播、顯示屏等信息發布手段,擴大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與地方廣電、電信部門的務實合作,推進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手機、電視全網發布,建立針對災害防御責任人、特殊場所和警報盲區的預警信息傳遞機制。

三問:防御機制怎樣完善?

推進部門攜手聯動,提升百姓防御意識

記者:預報預警信息要報得准、發得出、確保大家收得到。除此之外,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

鄭國光:要繼續強化、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不是氣象部門一個部門能夠做得到的。比如說,一場暴雨可能會引發一些地質狀況比較脆弱的地區發生山洪、泥石流,這就需要和水利部門、國土資源部門配合。比如說,一場大霧、一場暴風雪襲來,就要和民航部門、交通部門聯絡。再比如說,一場天氣可能對農業造成重大影響,那麼就要和農業部門進行聯動,採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目前,中國氣象局與農業、民政、國土資源、交通運輸、水利、安全監管、林業、旅游、電力等20余個部門和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與近10個部門建立了同城數據專線。社會參與就是老百姓具備災害防御的意識、知識,能夠參與到防災減災中。我們下一步要加大對氣象科普知識、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使這些科普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

四問:農村“短板”怎樣補上?

提高59萬名農村氣象信息員素質

記者:防災減災的一個明顯“短板”,是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水平不高。怎樣把這塊短板盡快補上?

鄭國光:氣象災害防御的薄弱環節主要在農村,特別是邊遠的、自然環境惡劣的農村。許多村庄建在山溝裡面,在土壤脆弱的環境下,一場突如其來的氣象災害可能引發其他的自然災害,例如滑坡、泥石流。農村信息發布的渠道相對城市來說比較少,農民獲得氣象災害信息的手段、渠道肯定和城裡有很大的差距。不少農民防災的意識、知識匱乏,也是薄弱環節。我們國家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90%以上發生在農村。所以,農村是氣象防災減災的重點。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深化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過去的幾年時間裡,我們建立了有59萬余名氣象信息員、覆蓋91%以上鄉村的防災減災隊伍。我們將提高氣象信息員隊伍的素質,通過他們來幫助廣大農民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減少氣象災害的影響。這任務還是很艱巨的。

(責編:吳斌(實習)、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