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的教學樓,整修一新,還配備多媒體教室和音樂室、電腦室﹔坑坑窪窪的校園道路,改建成平坦的水泥路﹔泥濘不堪的操場,變身為標准化籃球場……這是閩侯縣鴻尾鄉偏僻的山村小學——橋頭小學一年多來發生的變化。
橋頭小學的喜人變化,是閩侯縣教育惠民的一個縮影。改善民生,既要靠政策,也要靠建設。近年來,閩侯縣像抓經濟那樣抓民生,大投入、上項目、重建設,讓一個個民生承諾落到群眾最關切處。
教育優先 均衡發展
“以前,我們學校軟硬件都不如平原區的學校,很多學生流失了。現在,條件大大改善,學生又回來了,這學期由原來的180多人增加到220多人。”橋頭小學校長鄭冬升高興地說。
近年來,閩侯縣教育投入年均增長達25%以上,教育經費從2009年的5.14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8.77億元。強大的財力支持,使全縣中小學校舍建設大提速。三年來,全縣安排校安工程重建項目69個、總建筑面積14萬多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資1.3億元,竣工58個項目,其余11個項目正在施工﹔加固項目89個,總投資4000多萬元,現已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有139所中小學通過標准化學校驗收,標准化學校比率居福州市前列。
此外,為提高山區教師待遇,自2009年起,閩侯縣對洋裡、大湖等四個山區鄉的教師給予工作補貼,今年還提高了補貼標准,根據學校不同地理位置,教師可領到每月300元或400元的補貼,堅持在山區工作滿10年以上的教師每月另加100元。僅此一項,縣財政每年就增加投入126.6萬元。
此舉受到了山區教師的普遍歡迎,很多原本一心想調到平原區學校的教師選擇了留下來。“通過提高教師待遇,穩定了山區教師隊伍,促進了山區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促進了全縣教育的均衡發展。”縣教育局局長江道平說。
住有所居 安全舒適
“通過‘造福工程’搬遷,住上了現在的套房,寬敞明亮多了,既安全又舒適。”在大湖鄉東姚村新村小區,村民姚孝科感慨地說,“以前的土房子在山腳下,光線很暗,最擔心下大雨山體滑坡。”
東姚村村支書姚超美介紹說,為搬遷安置地質災害危房戶,閩侯縣大力實施“造福工程”。僅在東姚村,近年就規劃建設135畝(配套農民公園等),安置138戶,政府補貼每人2500至6000元。目前,已建成100多戶,有10多戶入住。
縣委農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十年來,包括省級下撥資金在內,閩侯縣共投入近千萬元實施“造福工程”,搬遷安置1648戶7455人,主要分布在廷坪、大湖、洋裡、白沙等山區鄉鎮。實施“造福工程”異地搬遷后,這些農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
此外,閩侯縣持續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今年共安排白沙保障性住房、荊溪鎮軟件園五期等8個項目,計劃建設保障房6807套。其中,廉租房40套,公共租賃住房504套,拆遷安置房6263套。目前,拆遷安置房已全部開工建設,年內可基本建成保障房4790套。
2010年,閩侯成為全省首個殘疾人安居工程試點縣,縣財政投入400萬元,向社會募集善款636萬多元,僅用一年零三個月,就讓全縣443戶貧困殘疾人住進了新房。今年,閩侯繼續實施殘疾人“安居工程”,投入50多萬元,對35戶殘疾人危房戶(無房戶)建房實施補助,幫他們喬遷新居。
飲水安全 出行便捷
如今,白沙鎮汶溪村村民隻要一打開水龍頭,就能接到嘩嘩流淌的自來水。
白沙鎮區群眾生活生產用水原先靠井下村水庫供水,隨著經濟發展、流動人口增多,這個水源已不夠用。今年2月底,閩侯縣啟動建設白沙鎮第二水源供水工程,由縣城引自來水至白沙,管道總長16公裡,總投資1800萬元。6月初,一期工程竣工並通水,白沙鎮區2萬人喝上自來水。二期工程完工后,將惠及更多百姓。
近年來,閩侯縣完成飲水安全工程建設467處,讓7.6萬群眾喝上“放心水”。“‘十一五’期間,全縣水利總投資近15億元。‘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30.27億元,推進民生水利、安全水利、生態水利三大水利項目建設。”縣水利局局長林國雄介紹。
讓道路更通暢、出行更便捷,也是閩侯縣民生事業的發展著力點。
在完成農村道路村村通之后,閩侯將道路延伸到自然村,持續提升,今年初以來投入7160萬元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其中,投資870萬元建設自然村公路﹔投入3600萬元,完成254公裡農村公路安保工程……
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一項項落到實處的惠民之舉,正點亮閩侯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記者 梁建平 段金柱 通訊員 陳宗興 蔡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