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裡提出的十二個觀念如同一串寶石,不但各自熠熠生輝,又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燦爛畫卷。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重關系出發來解讀這幅畫卷:
一是人與國家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上升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實體,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富強”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基礎性的觀念。所謂富強,既表明中國人要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表明中國應該變得日益強大,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血淚斑斑的歷史,記載著我們國家和人民受欺凌的歷史。痛定思痛,我們國家一定要徹底改變過去積貧積弱的狀態,變得富強起來。而國家的富強一方面要求每個公民都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敬業”精神,另一方面也要通過“人民外交”的方式,努力與其他國家保持“友善”的關系,為我國的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二是人與市場的關系。我們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中,“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說,西方的市場經濟是自下而上地發展起來的,那麼,中國的市場經濟則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催生出來的,因而缺乏相應的法律准備和制度准備。傳統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因而普遍的法權人格的確立仍然有待時日。毋庸置疑,如果沒有良好的法治條件,市場經濟就會處於無序狀態﹔同樣地,如果參與市場生活的人缺乏普遍的“誠信”意識,交易成本就會大幅度上升,經濟生活就會亂象叢生。盡管法治環境和誠信意識適用於更寬廣的生活范圍,但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過程中無疑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三是人與人的關系。如果說,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人與人之間處於垂直的等級關系,那麼,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即不允許任何特權的存在。當然,這裡所說的平等首先是指政治上的平等、機會上的平等。按照馬克思的看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種平等仍然具有資產階級法權的性質。與平等觀念相輝映的是“公正”觀念。公正不僅意味著一個人會得到與他付出的勞動相應的報酬和獎勵,而且也表明,社會對資源的分配是公平的、合理的。這就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擁有法律所規定的“自由”。正是這種自由為人民以合法的方式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為社會主義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繁榮提供了巨大的思想動力。毋庸置疑,個人的自由權利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都要靠“民主”制度來維系。所以,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步伐也正在加快。
四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八大報告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是把“文明”、“和諧”這兩個重要的觀念,即生態的觀念引入到人們的全部社會生活中。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主張人類應該拷問自然界,強迫它交出自己的貢品。在這樣的理論支配下,自然界成了人征服的對象。事實上,西方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已經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從而給人類未來的發展投下了陰影。中國作為后發展國家,及時對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作出了修正,即不再把自然界作為征服的對象,而是把它作為自己的伴侶,把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偉大的社會理想來追求。這樣,也把人們通常理解的“文明”觀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為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教育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論研究課題”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