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大山深處的仙游縣園庄鎮嶺北村村部裡,村支書許朝龍放下報紙,和老支書林天生熱烈地討論起來。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許朝龍起身走到窗邊,指著不遠處說,“我們得加快進度,那條通往泉州洛江的新路,還剩下最后1.6公裡沒硬化,得盡快完成。”
林天生接過話說:“村裡的小轎車越來越多了,現有的水泥路得拓寬。”
窗外,一條水泥道路穿村而過。道路兩旁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樓拔地而起,有的外牆已貼上瓷磚,有的正要封頂。
“我們村有2860多人,‘五通’以前,村民住破瓦房,出門走泥巴路,喝水從山上挑,收入很低。”林天生對村裡十年來的巨變深有感觸。
嶺北、東坪、義路、六戶等4個村庄,地處莆田與泉州交界處,是革命老區村。進入新世紀以來,眼看著山那邊的泉州鄉村快速發展,4個村庄的群眾很著急。以嶺北村為例,這裡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植中藥材,過去由於道路不通、信息不暢,群眾種植時難以選准好品種,還要為銷路發愁,經濟效益一直上不去。
1999年,省領導深入老區村調研時發現,由於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全省的革命老區村都面臨著相似的難題,很多地方尚未實現“五通”(通路、通電、通安全衛生飲用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
為盡快改變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落后面貌,省裡成立相應專職領導機構,逐級簽訂“五通”責任狀,將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每個相關部門,確保“五通”工程順利展開。至2000年底,全省基本實現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建制村“五通”,並決定持續鞏固擴大“五通”成果。
由於“五通”工程的實施,嶺北、東坪、義路、六戶4個革命老區村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嶺北村獲得120萬元扶貧撥款,用於道路和飲水工程建設﹔移動、聯通、電信等運營商在山頂建起基站,通信信號覆蓋山村。路通了,信息通了,外地藥材收購商上門了。他們直接把車開到田間地頭,種植戶從田裡拔出藥材就能換成鈔票,種植熱情高漲。如今,嶺北村每年種植中藥材700多畝,2011年實現產值800多萬元。村裡成立2家專業合作社,指導種植戶選對品種、提升品質,還幫忙聯系銷售,產業前景廣闊。
中藥材種植有了好效益,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2006年,嶺北村被列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后,多方籌措資金,不僅完成了自然村道路硬化等基礎工程,還興建了燈光籃球場、集體牛欄等民生工程。
“這裡將建成一個生態公園。”在嶺北村縣道旁,許朝龍指著一處正在施工的工地說。仿古牌坊式公園大門已露出雛形,裡面的石拱橋、引流溪正在加緊施工。公園一側,一棟投資100多萬元的文化科技樓將要竣工。
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重要講話,讓嶺北村村民們對發展前景有了新期待。
“‘五通’工程,就是充分體現我們黨努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基層的具體實踐。我們希望各級黨委政府繼續加大對邊遠老區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許朝龍說。(卞軍凱 陳榮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