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2007年06月18日09:09

無標題文檔

             牢固樹立依法平等保護和正確行使財產權利的物權觀念
──學習和實施物權法對話錄

學者論學問

主持人:記者 吳珺 何民捷

嘉 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李林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王利明

  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趙奎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歷經8次審議、100多次修改,已於2007年3月16日由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一件大事。物權法明確規定了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財產權利實行平等保護的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充分認識依據憲法和法律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給予平等保護的重大意義,牢固樹立依法平等保護和正確行使財產權利的物權觀念。那麼,應當如何理解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怎樣認識平等保護原則的重要意義?如何樹立依法平等保護和正確行使財產權利的物權觀念?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奎進行了對話。
  
合法取得的財產都應受到法律保護
  主持人:物權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第四條進一步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是不是意味著市場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他們的合法財產都應得到法律平等的保護?
  李林:是的。我們知道,物權法是民事基本法律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而民事法律作為私法,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因此,物權法對不同主體的物權實行平等保護乃是題中應有之義。在立法過程中,立法機關和專家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充分考慮,最后通過的物權法確認了對物權平等保護的原則。這就是說,對於各類物權主體,不論國家、集體還是私人,其合法取得的財產,都應給予平等保護﹔不論財產是否進入市場,在遭受侵害后都要平等地獲得法律的救濟。平等保護的立法理念,是物權法的重要特色之一。
  趙奎:我認為,物權法對各種物權制度的規定,比較好地處理了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充分體現了對各類物權實行平等保護的原則。比如,有針對性地規定了國家所有權,加大對國有資產的保護力度,保障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規定了集體所有權,保障集體經濟的發展﹔規定了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以及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權、宅基地使用權等,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主持人:牢固樹立依法平等保護和正確行使財產權利的物權觀念,首先應了解平等保護的內涵。那麼,物權法上的平等保護原則包括哪些內容?
  王利明:對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物權主體平等。各類物權人都屬於民事主體的范疇,是民事主體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我國民事立法一直貫徹民事主體平等原則,確認公民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人格,並對各類民事主體實行平等對待,因而物權主體也必然具有這種平等性。盡管每個物權的主體在享有物權的范圍上可能並不相同,例如土地隻能屬於公有,即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私人不得擁有,但這並不意味著物權主體不具有平等性。
  二是物權主體遵守的規則平等。任何物權主體在設定、行使和轉移物權時,應當遵循共同的規則。在物權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各個主體都適用平等的規則解決糾紛。即使是國家與其他主體發生物權糾紛,當事人也有權請求法院明晰物權、確認歸屬。
  三是在物權受到侵害后,各物權主體都受到平等保護。各物權人在其物權遭受侵害以后,都可以平等地享有物權請求權、侵權請求權以及其他請求權,通過行使此種權利,使自己遭受侵害的財產得到恢復、遭受侵害的權利得到補救、遭受妨害的現狀得以排除。各個權利人無論在保護范圍還是保護力度上,都應當是一致的。
 【全文】

李 林: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憲法學、立法學以及法治與人權理論、憲政與民主理論。 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民商法基礎理論、物權法、合同法等方面的研究,是物權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趙 奎: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任山東省桓台縣縣長、縣委書記,山東省計委副主任。長期從事經濟、金融和黨政領導工作。

侯新文

 
把握好作風建設的
既要和又要
 

  全面加強新形勢下的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在各級領導干部中大力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為全面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指明了方向。這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既有各自的深刻內涵,又有相互的密切聯系,應當統一於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實踐中。實現這種統一,需要各級領導干部把握好幾個“既要”和“又要”。
  既要好學習,又要善運用。當今時代,新事物、新知識、新觀念不斷涌現,要求人們切實加強學習。作為黨的事業的中堅,領導干部不能天天陷於迎來送往中、泡在酒場飯桌上,而應養成學習的習慣,把學習作為提高能力素質、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之道。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領導干部不能僅僅滿足於了解書本上的東西,而應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善於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不斷提高領導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不斷提高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能力。
  既要做好事,又要做好人。對於領導干部來說,做好事是職責,做好人是境界。做事以踏實為要,做人以誠信為本。在做事方面,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政績。如果隻說不干,或者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就不配當領導。在做人方面,必須講真誠、講真情、講責任,正派正直,與人為善,謙虛謹慎,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隻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真正把事做好、促進發展。
  既要能干事,又要能共事。能干事是對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領導干部如果不能干事,就無法擔負起黨和人民的重托。但是,領導干部僅僅能干事是不夠的,還要能共事。因為不能共事,就難以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干成事……
【全文】

思想縱橫

 

為科技創新營造和諧氛圍

 

 
 

 

周文勝

  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使創造活力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是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証。創新包括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需要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而要把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出來,需要提供良好的軟硬件環境,特別是營造使科技人員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和諧氛圍。
  營造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讓科技人員舒心創新。中外科技發展的實踐表明,那些重大的科技發現或發明,往往是在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中產生的。這就啟示我們: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有利於科技人員放飛思想、挖掘潛能、多出成果﹔推動科技創新,一定要積極營造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在學術交流時,應提倡廣開言路、平等參與、百家爭鳴,不唯名望,不唯職務,不唯學歷,誰說的對就按誰的辦﹔特別應支持和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大膽地暢所欲言,通過交流相互啟發、汲取營養,形成創新思想。在科學實驗中不設禁區、不立框框,千方百計地使科技人員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勇闖新路、大膽嘗試……
【全文】


 加大政府供給力度   形成多元供給格局
著力增加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

范國英 楊 靜

   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科學技術、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供給,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採取措施加大對農村的公共投入,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出台多項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在減輕農民負擔和緩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推動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繼續加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農村公共產品多元供給的格局。
  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效
  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與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否實現密切相關。例如,公共經濟學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銷售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對工農業生產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農村道路、農田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如果供給不足,不僅會制約農業和農村非農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影響農村生產發展和農民富裕,而且還會制約“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的實現。【全文】

理論信息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研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六屆優秀科研成果獎頒獎大會述要

記者 施芳 吳珺

  為慶祝建院30周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在京召開第六屆優秀科研成果獎頒獎大會。共有140項科研成果獲本屆優秀科研成果獎,其中《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等6項科研成果獲一等獎,《元詩史》等41項科研成果獲二等獎,《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等93項科研成果獲三等獎。
  大會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研方向。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神聖職責……【全文】

(責編:蔣榮華)
您的留言
內容:
請您注意
  1.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 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 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網站地圖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