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05: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科技部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調創新。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將激勵全社會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擦亮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閃亮名片。
技術攻關 由大到強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東氣有個“爭氣爐”,說的是30萬千瓦火電技術。當時,沒有圖紙,我們就在廠房內部,從一張白紙開始,實現了30萬千瓦火電機組自主化制造,所以每個人都叫它“爭氣爐”。
從那時開始,我們就認識到創新驅動才能引領發展。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能源消費和生產革命,這給裝備制造產業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建立研究院和企業兩級研發體系,推動關鍵技術領域不斷突破。按照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的要求,我們要繼續堅持創新驅動,二次創業,開發更符合我們國家能源需求的技術和裝備。
——鄒磊代表(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十九大報告對創新型國家的論述為我們航天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發出了號召。
2017年4月,隨著實踐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五一〇所研制的電推進系統產品首次在通信衛星上正式應用,標志著中國衛星動力技術已經躋身世界一流水平。
一直以來,我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有了諸多突破。未來我們將扎實走技術創新發展之路,為航天強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張偉文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所長)
【創新故事】
液態金屬研究被譽為人類利用金屬的第二次革命。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是我國液態金屬研究的領軍人物。
劉靜帶領團隊埋頭苦干,許多研究成果橫空出世,吸引國內外研究團隊紛紛投入力量進入這片科技新領域。
“要成為科技強國,就需要有重大的、標志性的科研發現和成果,在底層、前沿探索上有引領全球的技術突破和創新。”劉靜說,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這將推進我們科研觀念的轉變。經過近年來的積累,我國在很多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到了向世界分享我們的創造和發現的時候了。
對於從事科研工作近40年的廣西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韋本輝來說,他深知科研創新不易,“報告提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太振奮人心了!”
多年來,韋本輝致力於研究能在減少化肥農藥的同時增產提質保水的農耕新模式,創新發明了新型綠色耕作技術——粉壟,該技術在零增水肥條件下,可增產10%—30%、品質提升5%以上、耕地保貯天然降水100%。“我們正努力將粉壟科技成果轉化。”韋本輝說,“我堅信在報告精神指引下,我國一定能研發出更多有前瞻性、原創性的科技成果!”
體制創新 碩果累累
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德陽是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然而伴隨著經濟轉型,發展動力和產業結構遭遇了瓶頸。如何破解?近年來,我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創新能力提升為支撐,以創新創業培育為動力,去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增長54.3%,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3%。
抓創新,關鍵是要破除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近年來,德陽始終將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作為“一號工程”:進一步完善軍民融合機制體制,加快推進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的知識產權體制改革,並加快推進人才激勵機制創新。
我們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大力建設國家高端裝備創新發展示范基地,為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強省貢獻德陽力量。
——蒲波代表(四川德陽市委書記 )
【創新故事】
“國家非常支持我們搞科研,像我們這樣受到國家扶持的科研團隊多不勝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一直從事分子遺傳學和生物技術研究。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通過科技計劃改革整合基礎研究、技術發展和應用推廣,通過財政性科技經費管理的改革進一步突出人的作用。“改革后,我們的科研經費中提高了人員費用比例。”原來,徐旭東對科研經費的使用規定僵化頗有怨言,比如,國內的會議費不能用於國際會議。而現在,科研經費使用上給了科學家更多自主的權利。
“十九大報告是一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深刻闡釋了創新對於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關鍵引領地位。”目前,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徐旭東的團隊正開展關於利用微藻技術消減工業氮氧化物污染的創新性研究。“我們既要敢於創立新理論,開拓新領域,也要注重國家重大需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在美國生活工作多年的俞德超發現,有些美國使用的生物藥中國並沒有,與此同時,國內越來越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也吸引著他。2006年,他決定回國。
2010年,徐旭東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政策支持讓他更有了創新創業的勇氣和決心。第二年,他在蘇州工業園區創辦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開發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我身處中國創新創業的第一線,直接感受到科技體制改革對創新動能的極大推動力。”俞德超說。目前,他的公司已有5個新藥進入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我們是科技體制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未來要在國際市場繼續打響‘中國創新’品牌,報效祖國。”
政策支持 人才輩出
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特別指出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四大技術創新,讓我們奮斗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倍受鼓舞。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在中國制造的名片走向全球的過程中,技術創新不可缺席,而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產業工人,是擦亮這張名片不可缺席的一員。
——王中美代表(中鐵科工集團九橋公司高級電焊工)
對一個科研所來說,隻有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而創新離不開人才團隊的建設,過去我們民族藥的人才很匱乏,想要留住人才,合理的競爭機制非常重要。通過人事、管理、分配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我們正在努力創造出流動、開放、競爭的良好環境,大力培養和引進人才。
——朱兆雲代表(雲南白藥集團研發總監)
【創新故事】
羅拉機電有限公司的創立人、民間發明家許志明至今已擁有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40多項,其中他發明的羅拉陶瓷剎車裝置現已成為公司的主營產品。
許志明自主研發的這套剎車裝置,使剎車蹄塊壽命增加了8倍,而剎停距離減少了近一半。
“創新沒有止境。”許志明正在研發“一把剎車”技術——用單手操作實現前后輪同時剎車,力求讓電動自行車擁有像汽車一樣穩定的剎車感受。“創新型企業不能隻顧賺錢,還要花大力氣投入研發,並回報社會。”他說。
提起創業的初衷,北京一家醫療器械公司技術部經理小庄仍然很興奮,今年初,人社部出台了《關於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使他下定決心“下海”,“我在東北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多年,還讀了光電專業在職博士,遇到這麼好的政策扶持,再不出來闖闖,就錯失良機了。”
“現在是科技工作者的春天。”小庄說,今年4月,國務院公布了六項減稅政策,北京市地稅局取消了全部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及印花稅代售許可,還聯合多家銀行為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創業雖然艱辛,但北京有這麼好的營商環境,讓我有了底氣。現在公司發展勢頭良好。希望國家能在財稅、人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他說。
王中美是中鐵科工集團九橋公司高級電焊工,先后參加完成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的前期焊接試驗任務,取得了17項創新成果。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工法,廣泛應用於多項重大工程。公司特為她成立了“王中美勞模創新工作室”,她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有了十九大報告的引領和公司的扶持,我有信心培養出更多的技術‘大拿’。”
(本報記者李縱、王明峰、喻思南、程遠州、李茂穎、季健明、馬原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21日 08 版)
相關專題 |
· 十九大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