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十九大時光:感恩奮進 老區面貌日日新

2017年10月18日10:15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感恩奮進 老區面貌日日新

金秋十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瓜果飄香,山歡水笑。一幢幢客家新屋點綴綠樹翠竹間,一座座廠房在工業園區拔地而起……

2012年,《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該《若干意見》的出台實施,傾注著黨和國家對老區人民的關懷,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五年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廣大干部群眾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感恩奮進,真抓實干,用“第一等工作”帶來了經濟加速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的喜人局面。

收獲時節迎盛會。正在同心同向奔小康的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民,滿懷豪情向未來,奮力拼搏,攻堅克難,以振興發展的華麗篇章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記者蔡超然發自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

110戶貧困家庭年底可望整體脫貧

走進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寬達5米的水泥路通達家家戶戶門口,一排排農家磚房粉刷一新,連綿不斷的蔬菜大棚,還有街頭巷尾擺放的果殼箱。這些都在告訴記者:和五年前相比較,這個貧困村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說實話,今年初村裡要流轉我們的土地發展大棚蔬菜,我還有些擔心。現在大棚蔬菜搞起來了,我們一樣可以種菜,每月還有務工工資,加上流轉土地的租金,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現在我們走上了柏油路,建好了體育場、農家書屋、健康小屋,房子也粉刷得漂漂亮亮的。所有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的事。”貧困戶孫觀發的這番大實話觸動了記者。早已過了花甲之年的孫觀發,妻子患病去世后,欠下了幾十萬元債務。正當老孫發愁之際,村干部找上門來,將老孫和他孫子納入低保,並動員老孫加入“一村一品”種養合作社。如今,老孫已從貧困的陰霾中走出,家裡人均收入達到5000多元,可望今年底和全村109戶貧困戶一起實現整體脫貧。

“考慮到還有不少像老孫這樣的群眾沒有走出貧困的‘泥潭’,我們村致力發展現代農業,通過產業和就業來實現整村脫貧致富。”潭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桂花向記者介紹。

《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以來,潭頭村在上級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幫助下,先后建立了葡萄基地、大棚蔬菜基地、紅心柚基地,以及“一村一品”種養合作社,所有貧困戶全部入社。貧困人員平常在基地務工,每天能收入80元﹔每畝流轉土地有250公斤稻谷的租金﹔貧困家庭每年還能從企業分紅1600元。現在村民人均純收入比五年前增長了35%。

“黨和政府為我們辦了很多實事,以前的潭頭村沒有柏油路,沒有自來水,垃圾露天堆放,大棚蔬菜更是沒見過。幾年時間過去,再看看現在的潭頭村,村民的生活跟城裡人差不多了。”有著50多年黨齡的劉壽偉補充道。五年來,潭頭村大力實施“改水、改溝、改廁”等九大工程,筑牢健康五道保障線——95%的村民住進了紅磚樓房,百分之百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95%的家庭裝了水沖廁所,所有的貧困戶大病自付費用不到10%……

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甜蜜,梓山鎮和潭頭村又因勢利導,興起了鄉風文明建設的熱潮。在潭頭村,練習書法蔚然成風,很多村民寫得一手好字。退休教師劉長發和劉壽偉是村裡的義務教師,每到周末,30多名年齡不同的學生就在村活動室裡揮毫潑墨,樂在其中。迄今為止,兩位老人已培養了300多名學生。在教書法的過程中,兩位老人還不忘培養學生的品德修為,助推文明鄉風漸成潮流。

肖桂花激動地說:“五年來,潭頭村變化巨大,群眾的幸福指數每年都在上升,這要歸功於偉大的黨。期盼黨的十九大繼續對農村、農業、農民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讓老區人民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

記者李歆發自永新縣高橋樓鎮拿溪村——

生產新模式引領農業轉型

10月16日,記者來到永新縣高橋樓鎮拿溪村,一望無際的稻田裡,村民們正背著背簍捕魚,讓人大開眼界。41歲的胡海雲在一旁介紹:“這是我們推廣的魚稻共棲、鴨稻共生的立體化生態套養新模式,今年的收益預計能達到80萬元。”

“魚、鴨、鱉喜食昆虫,也食水草谷類等植物性食物,在稻田中能‘負責’除草、除虫、鬆土、增氧等‘工作’。同時,魚、鴨的排泄物和殘餌又是水稻的良好肥料,可以促進水稻生長,減少農藥的使用量。”胡海雲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通過了國家有機水稻認証,生產的有機大米賣到了30元/公斤,魚、鴨均價也能賣到32元/公斤,1畝稻田除去1400元的成本,收益能達到1萬元左右。

“黨的十八大以來,傳統農業轉型邁開了新的步伐。”高橋樓鎮黨委書記郭永寧說。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海雲開始推廣他的生產新模式,投資280余萬元成立了中蝶種養專業合作社,並且吸納了367戶貧困家庭以資金入股合作社。貧困戶還可以用投勞的方式在基地務工,一名負責除草、插秧、捕魚等工作的工人,一年可以獲得近萬元的收入。

《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五年來,永新縣著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並通過立體化生態套養等一系列新模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打破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富民支柱產業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同時,經由搭乘互聯網“快車”,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今年1至9月,該縣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銷售額達1150萬元。

這些天,胡海雲正忙著和上海的一家公司洽談網絡認種合作事宜。這種模式通過網絡渠道,讓客戶年初繳納一定資金認種1畝稻田,由合作社幫忙代種,到收成的時候,再將農產品郵寄到客戶手中。“希望中央出台更多扶持綠色農業發展的好政策,帶領農民走向更加幸福的未來!”談起十九大,胡海雲充滿期許。

記者李耀文發自崇仁縣巴山鎮——

智慧醫療走進尋常百姓家

仲秋時節,秋雨微寒。以前,碰到天氣驟變的時候,原本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老年常見病的獨居老人譚英娥就會平添一份擔心。她怕自己病情加重,一個人去診所比較麻煩,因為兒女遠在北京、廣東。但是今年,老人卻很是安逸,她開心地說:“有了智慧醫療,我被納入簽約居家養老服務對象。身體不舒服時,隻需打一個電話,就會有醫生上門服務。”

10月15日,記者來到位於巴山鎮永勝城小區的譚阿姨家時,正好遇見巴山鎮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醫生羅玲在為老人進行健康檢查。前幾天,老人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出現頭暈嘔吐等現象。得知這一情況后,巴山鎮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第一時間派醫生上門來了。經檢查,老人是高血壓症狀,經過三天的治療,現在身體已無大礙。羅玲說:“我們不在場的時候,老人也能用家裡配備的設備做一些簡單的檢測。”

一時興起,譚阿姨還現場給記者演示了安裝在手機裡的智慧醫療軟件(崇仁醫療APP)。打開軟件,點擊系統中的姓名,譚阿姨現場測量的身高、體重、心律、血氧等數據就可以實時上傳。譚阿姨家中還安裝了“健康小屋”,子女隻需打開手機,就能隨時通過視頻、圖片等,了解老人的健康狀況。譚阿姨高興地說:“現在兒女雖然離得遠,但也不用擔心了!這都得益於縣裡推行的智慧鄉村醫養服務工程。”

據崇仁縣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智慧鄉村醫養服務工程屬於撫州智慧百鄉千村醫養服務工程之一,是由北京一家醫養服務公司與崇仁縣衛計委共同合作實施的一項農村醫療精准扶貧健康惠民工程。項目去年10月簽約,今年8月試運行。工程依托互聯網、手機移動網絡和物聯網醫療平台,幫助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單位、養老機構建立數據採集和遠程就醫、分級診療的智慧醫療服務體系,讓偏遠農村的村民第一次享受到多種先進的日常健康物聯監測設備的服務。

目前,崇仁縣已將145個村醫務室、15個福利院、17個鄉鎮衛生院、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納入智慧醫療體系。同時,為60名空巢失能老人安裝了居家關愛系統。截至9月初,崇仁縣智慧醫療服務平台共注冊了農村患者3047名,日常健康檢測和中醫理療服務達1.06萬人次。

採訪臨近結束時,正在收看央視《新聞聯播》的譚阿姨說:“黨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好,我們老百姓天天都盼著十九大召開呢。”

(責編:唐心怡、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