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07: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道德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心态是文化建设的晴雨表。当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其背后的现实挑战与深远意义当深长思之。
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国家、民族都具有重要意义。10年来,中国的文明建设持续稳步推进,社会成员心态日趋理性成熟。然而,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发展攻坚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观点价值多元多样,矛盾冲突集中显现,种种因素叠加让不良心态的滋生,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更加紧迫。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道德绑架、盲目自大、妄自菲薄……不良心态虽不是社会思潮的主流,但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对社会共识的凝聚形成阻断,确实需要引起关注。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这是我们时代需要的社会心态。我们固然要倡导全体社会成员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变革中的阵痛,以主动的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以积极的进取释放向上的能量,但当下而言,社会管理者的心态与作为更举足轻重。对于管理者、决策者来说,追寻失衡的心理根源,重视人文心理疏导,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能否解好“心态培育”这道题的关键。
自尊自信从哪里获得?“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从政道德,是民众自尊自信的重要支撑。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有尊严的基本保障。权益有了保障、权利获得尊重、生活更加幸福,才会对未来多了信心、对政府就多了信任。
理性平和从哪里起步?许多情绪化的不满宣泄、非理性心态,经常是因为具体的利益问题而诱发,背后往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着手,在法治的轨道上维权用权,才能在源头上解决问题,也才会少一些浮躁、暴戾,多一些平和、理性。
积极向上如何培育?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就能少一些“负价值”的影响。多一些“最美”的张扬,就能少一些丑陋的蔓延;多一些“我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的共同体意识,就会少一些漠不关己的“看客心态”。
今天的中国,站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因此,我们更要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百姓的权益得到保证,让普通人的奋斗获得价值,让一个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奔行在现代化的征程上。